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4-16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4-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一、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迷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泰剧迷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四、身份认同视野下的迷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核心概念和研究框架 | 第21-2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1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21-24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一、实地观察法 | 第26页 |
二、深度访谈法 | 第26-27页 |
三、个案分析法 | 第27页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泰剧“风潮”席卷中国荧屏 | 第28-47页 |
第一节 “泰风”徐来:泰剧在中国的传播 | 第28-32页 |
一、泰剧在电视平台的传播 | 第28-29页 |
二、泰剧在网络上的前期传播 | 第29-30页 |
三、“限外令”的颁布与网络上的后期传播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泰式风情:泰剧走俏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社会文化层面:异域风情的吸引 | 第32-33页 |
二、政策层面:“韩流”消退与准入制度 | 第33-34页 |
三、机制与技术层面:造星机制与网络传播 | 第34页 |
四、艺术层面:独树一帜的泰式风格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泰米”成群:网络社区中的泰剧迷群 | 第35-42页 |
一、泰剧吧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二、网络泰剧迷群的活动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媒介使用动机:源于个体对身份的追寻 | 第42-47页 |
一、外在表现:网络泰剧迷群媒介接触特征 | 第42-45页 |
二、内在诉求:对身份的追寻与塑造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反思自我与参照他人:媒介使用中的自我认同 | 第47-65页 |
第一节 “主我建构”与“客我建构” | 第47-48页 |
一、我想要成为的自我 | 第47-48页 |
二、他人眼中理想的我 | 第48页 |
第二节 主我建构:“理想我”呈现的阶段与途径 | 第48-55页 |
一、第一阶段:意愿表达与态度呈现 | 第48-50页 |
二、第二阶段:愿望投射与情感投射 | 第50-53页 |
三、第三阶段:后台扮演与前台延伸 | 第53-54页 |
四、反思活动:对于“理想我”的追求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客我建构:与他人评价的统一 | 第55-65页 |
一、迷群内部角色分层 | 第55-56页 |
二、吧务管理团队:权力行使与他人响应 | 第56-58页 |
三、字幕组成员:内容传递与他人簇拥 | 第58-60页 |
四、意见领袖:舆论引导与他人追捧 | 第60-62页 |
五、普通会员:相同喜好与他人认可 | 第62-64页 |
六、互动行为:对于他人肯定的追求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边界、意识、对话:媒介使用中的群体认同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内群体与外群体:不同分类维度下的群际划分 | 第65-67页 |
一、内外群体划分依据 | 第65-66页 |
二、多维度下的群际划分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内涵维度:泰剧吧与其他网络泰剧迷群体 | 第67-73页 |
一、边界:“强吧”艳压群芳 | 第67-69页 |
二、意识: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 | 第69-72页 |
三、对话:对外沟通策略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外延维度:泰剧迷与其他电视剧迷 | 第73-78页 |
一、边界:“泰剧至上” | 第73-75页 |
二、意识:对“鄙视链”与刻板印象的抗争 | 第75-77页 |
三、对话:抵制翻拍,鼓励借鉴 | 第77-78页 |
第四节 文化维度: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 第78-83页 |
一、边界:世俗的偏见 | 第79-80页 |
二、意识:理智“迷”的形象彰显 | 第80-81页 |
三、对话:呼应主流文化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主体”意识下的兼收并蓄:网络泰剧迷群的文化认同 | 第83-99页 |
第一节 礼仪习俗与文化认同 | 第84-87页 |
一、礼仪:社交层面的行为艺术 | 第84-86页 |
二、习俗:生活中的约定准则 | 第86-87页 |
第二节 伦理观与文化认同 | 第87-90页 |
一、宗教:对信仰的尊重 | 第87-89页 |
二、价值观:对“善念”的坚守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 | 第90-93页 |
一、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 第90-91页 |
二、对爱情忠贞观念的认同 | 第91-92页 |
三、对亲情高度重视的认同 | 第92-93页 |
第四节 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 | 第93-95页 |
一、元素引入与大国荣光 | 第93-94页 |
二、元素误用与民族主义 | 第94-95页 |
第五节 文化认同与冲突中的包容和平衡 | 第95-99页 |
一、认同的困境:带有纯泰国特色的文化 | 第95-98页 |
二、兼收并蓄:认同在变化中寻平衡 | 第98-99页 |
结语 | 第99-106页 |
第一节 关联性:媒介使用与认同建构 | 第99-103页 |
一、网络是认同建构的推动力 | 第99-101页 |
二、媒介使用促进认同标签建立 | 第101-102页 |
三、认同建构对迷群的意义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一:泰剧迷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110-112页 |
附录二: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112-114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114-115页 |
附录四:部分访谈记录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