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18-19页 |
2.1.1 招募方法 | 第18页 |
2.1.2 招募途径 | 第18页 |
2.1.3 入选和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2.2.1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2.2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0页 |
2.3 新发感染病例判定标准及实验室检测 | 第20-21页 |
2.3.1 新发感染病例 | 第20-21页 |
2.3.2 实验室检测 | 第21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2.4.1 研究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 第22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4-75页 |
3.1 2012-2014 年基线招募情况 | 第24-47页 |
3.1.1 2012 年队列基线招募情况 | 第24-33页 |
3.1.2 2013 年队列基线招募情况 | 第33-41页 |
3.1.3 2014 年队列基线招募情况 | 第41-47页 |
3.2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调查资料比较 | 第47-53页 |
3.2.1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47-49页 |
3.2.2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既往检测及对检测的知识与态度情况比较 | 第49页 |
3.2.3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性行为基本情况比较 | 第49-51页 |
3.2.4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固定性伴情况比较 | 第51页 |
3.2.5 2012-2014 年队列基线临时性伴情况比较 | 第51-53页 |
3.3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3.3.1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情况 | 第53页 |
3.3.2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3.4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HIV新发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7页 |
3.4.1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HIV新发感染情况 | 第58-63页 |
3.4.2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HIV新发感染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7页 |
3.5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梅毒新发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5页 |
3.5.1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梅毒新发感染情况 | 第67-71页 |
3.5.2 2012-2014 年队列6个月后随访梅毒新发感染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5-83页 |
4.1 参加队列基线招募并进行抗体检测的MSM人群特征 | 第75-77页 |
4.1.1 参加队列基线招募MSM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75-77页 |
4.1.2 参加队列基线招募MSM人群既往接受检测及对检测的知识与态度情况 | 第77页 |
4.1.3 参加队列基线招募MSM人群性行为情况 | 第77页 |
4.2 6个月后队列随访完成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4.2.1 6个月后队列随访完成情况 | 第77-78页 |
4.2.2 6个月后队列随访完成情况相关影响因素 | 第78-79页 |
4.3 HIV和梅毒新发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 第79-82页 |
4.3.1 HIV和梅毒新发感染情况 | 第79-80页 |
4.3.2 HIV和梅毒新发感染相关影响因素 | 第80-82页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82-8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