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相变材料概述 | 第14-19页 | 
|         1.2.1 相变储热原理 | 第14-15页 | 
|         1.2.2 相变材料的种类 | 第15-19页 | 
|     1.3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     1.4 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1.5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应用于路面降温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适用于路面降温的相变材料优选 | 第25-34页 | 
|     2.1 适用于沥青路面的相变材料的技术要求 | 第25-26页 | 
|     2.2 相变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     2.3 硬脂酸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7-29页 | 
|         2.3.1 硬脂酸的相变温度范围及相变焓值 | 第27-28页 | 
|         2.3.2 硬脂酸的热稳定性 | 第28-29页 | 
|     2.4 聚乙二醇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9-32页 | 
|         2.4.1 聚乙二醇的相变温度范围及相变焓值 | 第30-31页 | 
|         2.4.2 聚乙二醇的热稳定性 | 第31-32页 | 
|     2.5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SA/TAMSN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4-47页 | 
|     3.1 SA/TAMSN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 | 第34-36页 | 
|         3.1.1 原材料 | 第35页 | 
|         3.1.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3.1.3 制备过程 | 第35-36页 | 
|     3.2 SA/TAMSN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性质表征 | 第36-45页 | 
|         3.2.1 表面形貌 | 第36-38页 | 
|         3.2.2 孔结构 | 第38-39页 | 
|         3.2.3 红外分析 | 第39页 | 
|         3.2.4 XRD分析 | 第39-40页 | 
|         3.2.5 DSC分析 | 第40-44页 | 
|         3.2.6 TGA分析 | 第44-45页 | 
|         3.2.7 泄露实验分析 | 第45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PEG/Dop-SBA-15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7-62页 | 
|     4.1 PEG/Dop-SBA-15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 | 第47-50页 | 
|         4.1.1 原材料 | 第48页 |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         4.1.3 制备过程 | 第49-50页 | 
|     4.2 PEG/Dop-SBA-15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性质表征 | 第50-61页 | 
|         4.2.1 表面形貌 | 第50-52页 | 
|         4.2.2 孔结构 | 第52-53页 | 
|         4.2.3 红外分析 | 第53-54页 | 
|         4.2.4 XRD分析 | 第54-56页 | 
|         4.2.5 DSC分析 | 第56-59页 | 
|         4.2.6 TGA分析 | 第59-60页 | 
|         4.2.7 泄露实验分析 | 第60-6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路用降温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     5.1 复合定形相变沥青路面材料降温性能评价方法 | 第62页 | 
|     5.2 降温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         5.2.1 理论温度降低差值的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         5.2.2 实际降温幅度分析 | 第63-64页 | 
|     5.3 复合定形相变沥青材料降温机理分析 | 第64-6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学术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