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中结构诠释法的形成历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状况 | 第13-21页 |
1.2.1 与本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2.2 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1.2.3 与本论文比较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2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2章 先秦两汉《诗》文本问题 | 第23-43页 |
2.1 《毛诗》与三家《诗》 | 第23-33页 |
2.1.1 四家《诗》的编排比较 | 第24-29页 |
2.1.2 四家《诗》的异文问题 | 第29-33页 |
2.2 《毛诗》与《诗三百》 | 第33-43页 |
2.2.1 春秋至汉《诗》的传承 | 第33-38页 |
2.2.2《左传》中的逸诗问题 | 第38-43页 |
第3章 西周典礼用乐下《诗》的结构意义 | 第43-74页 |
3.1《诗》结构体现的用乐等级 | 第44-58页 |
3.1.1《颂》为规格最高的典乐 | 第44-47页 |
3.1.2 《大雅》规格次于《颂》 | 第47-52页 |
3.1.3 《小雅》规格次于《大雅》 | 第52-55页 |
3.1.4 《风》规格次于《小雅》 | 第55-58页 |
3.2《诗》结构体现的功能层次 | 第58-72页 |
3.2.1 《颂》主要宣扬天命信仰 | 第58-64页 |
3.2.2《大雅》主要宣教治国方略 | 第64-66页 |
3.2.3《小雅》主要宣教伦理道德 | 第66-68页 |
3.2.4《风》主要化正人之性情 | 第68-7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诗》 | 第74-108页 |
4.1 季札观乐:《诗》以观政 | 第75-80页 |
4.1.1 季札评论的对象问题 | 第75-78页 |
4.1.2 “政乐相通”理论下《诗》的结构意义 | 第78-80页 |
4.2 子赣问师乙:《诗》以观德 | 第80-87页 |
4.2.1 师乙的乐教理论 | 第81-82页 |
4.2.2 “德乐相通”理论下《诗》的结构意义 | 第82-87页 |
4.3 孔子诗论:《诗》载王道 | 第87-98页 |
4.3.1《诗》结构体现王道层次 | 第88-92页 |
4.3.2《诗》结构体现修德层次 | 第92-96页 |
4.3.3《诗论》结构意义的通贯性 | 第96-98页 |
4.4 荀子论诗:《诗》以明礼 | 第98-105页 |
4.4.1 五经之教下的《诗》功能 | 第100-104页 |
4.4.2 《诗》结构与修礼的层次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5章 汉代鲁诗的说《诗》体系 | 第108-129页 |
5.1 鲁诗概说 | 第109-111页 |
5.2 鲁诗“四始”之辩证 | 第111-114页 |
5.3 《风》为始的编排意义 | 第114-116页 |
5.4 四始的结构意义 | 第116-123页 |
5.5 《关雎》为《诗》始的编排意义 | 第123-125页 |
5.6 附:齐、韩两家对《关雎》为始的认识 | 第125-12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6章 汉代毛诗的说《诗》体系 | 第129-148页 |
6.1 《关雎》为本的意义体系 | 第129-135页 |
6.1.1 《关雎序》不分大《序》和小《序》 | 第129-132页 |
6.1.2 《关雎序》蕴含的说《诗》宗旨 | 第132-135页 |
6.2 二《南》为基的教化逻辑 | 第135-139页 |
6.3 “正变”为鉴的文本序列 | 第139-142页 |
6.4 “四始”为政的意义转换 | 第142-14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附录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