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透明质酸 | 第12-15页 |
1.1.1 透明质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2页 |
1.1.2 透明质酸的生理作用 | 第12-13页 |
1.1.3 透明质酸的临床应用 | 第13页 |
1.1.4 透明质酸的制备 | 第13页 |
1.1.5 透明质酸的修饰改性 | 第13-14页 |
1.1.6 透明质酸衍生物 | 第14-15页 |
1.2 姜黄素 | 第15-18页 |
1.2.1 姜黄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16页 |
1.2.2 姜黄素的应用限制 | 第16页 |
1.2.3 姜黄素的纳米制剂 | 第16-18页 |
1.3 前药 | 第18-21页 |
1.3.1 前药简介 | 第18页 |
1.3.2 前药纳米系统 | 第18-19页 |
1.3.3 前药纳米系统的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1.3.4 前药纳米进入细胞内的途径 | 第20-21页 |
1.3.5 前药纳米系统释药机理 | 第21页 |
1.3.6 联合用药前药纳米系统 | 第21页 |
1.4 pH敏感型前药纳米传递系统 | 第21-23页 |
1.5 纳米载药系统 | 第23-25页 |
1.5.1 纳米载药系统的概述 | 第23页 |
1.5.2 聚合物型纳米载药系统 | 第23页 |
1.5.3 微粒型载药系统 | 第23-25页 |
1.6 靶向纳米载体系统 | 第25页 |
1.6.1 被动靶向 | 第25页 |
1.6.2 主动靶向 | 第25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透明质酸-姜黄素前药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2.2.2 透明质酸姜黄素的合成 | 第29页 |
2.2.3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9页 |
2.2.4 核磁共振图谱表征 | 第29-30页 |
2.2.5 载药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2.6 前药水溶性测定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2.3.1 反应原理 | 第31页 |
2.3.2 红外光谱解析 | 第31-32页 |
2.3.3 1~H-NMR谱图解析 | 第32-33页 |
2.3.4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2.3.5 HA-CCM前药的工艺优化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透明质酸-姜黄素前药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1页 |
3.2.3 透明质酸-姜黄素前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41页 |
3.2.4 纳米粒的表征 | 第41-42页 |
3.2.5 载药纳米粒稳定性研究 | 第42页 |
3.3 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3.3.1 液相色谱条件 | 第42页 |
3.3.2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3.3.3 纳米粒化学条件下释药行为研究 | 第42-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4.1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2 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分布 | 第44-47页 |
3.4.3 HA-CCM偶联物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