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石稳定性分析论文

巴东组泥岩蠕变力学特性及边坡变形与支护的时效性研究

作者简历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岩石蠕变性质试验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3 边坡变形的时效性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4 边坡支护的时效性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3-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第24页
        1.3.3 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巴东组泥岩瞬时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第26-57页
    2.1 概述第26页
    2.2 巴东组泥岩力学性质基本影响因素第26-31页
        2.2.1 巴东组泥岩物质成分影响第26-28页
        2.2.2 巴东组泥岩含水状态影响第28-31页
    2.3 巴东组泥岩力学性质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第31-37页
        2.3.1 巴东组泥岩基本物理性质第31-32页
        2.3.2 试验仪器第32页
        2.3.3 试验方案和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32-33页
        2.3.4 试验结果分析第33-35页
        2.3.5 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第35-37页
    2.4 巴东组泥岩力学性质室内直剪试验第37-41页
        2.4.1 试验仪器第37页
        2.4.2 试验方案第37页
        2.4.3 试验结果分析第37-41页
    2.5 巴东组泥岩力学性质三轴压缩试验第41-49页
        2.5.1 试验仪器第41-42页
        2.5.2 试验方案第42页
        2.5.3 试验结果分析第42-46页
        2.5.4 岩石变形各个阶段的划分第46-49页
    2.6 巴东组泥岩力学性质原位剪切试验第49-55页
        2.6.1 试验方案第49-50页
        2.6.2 试验设备第50-52页
        2.6.3 试验结果分析第52-55页
    2.7 本章小节第55-57页
第三章 巴东组泥岩蠕变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第57-73页
    3.1 概述第57页
    3.2 蠕变试验介绍第57-59页
        3.2.1 蠕变试验仪器第57-58页
        3.2.2 蠕变试验方案第58页
        3.2.3 蠕变试验步骤第58-59页
    3.3 试验结果第59-61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61-72页
        3.4.1 蠕变应变量与时间关系第61-63页
        3.4.2 稳态蠕变速率分析第63-64页
        3.4.3 破坏阶段的蠕变特征第64-66页
        3.4.4 瞬时与蠕变应力-应变关系对比第66-67页
        3.4.5 不同加载条件的蠕变应力-应变关系的推测第67-69页
        3.4.6 蠕变长期强度的确定第69-71页
        3.4.7 岩石蠕变破坏特征第71-72页
    3.5 本章小节第72-73页
第四章 巴东组泥岩蠕变本构模型的研究与验证第73-104页
    4.1 概述第73页
    4.2 蠕变本构元件组合模型简介第73-78页
        4.2.1 蠕变本构模型基本元件第73-75页
        4.2.2 常用蠕变本构模型第75-77页
        4.2.3 蠕变本构的结构式表示法第77-78页
    4.3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建立第78-90页
        4.3.1 巴东组泥岩的蠕变特征第78页
        4.3.2 应力阈值的讨论及应力阈值元件第78-80页
        4.3.3 应变阈值的讨论及应变阈值元件第80-82页
        4.3.4 非线性弹黏塑性蠕变本构模型构建第82-84页
        4.3.5 蠕变模型的一维本构方程第84-85页
        4.3.6 蠕变模型的蠕变方程第85-87页
        4.3.7 蠕变模型的三维本构方程第87-90页
    4.4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参数研究第90-96页
        4.4.1 蠕变本构参数识别第90-93页
        4.4.2 蠕变模型参数与围压及加载应力的关系第93-94页
        4.4.3 破坏阶段蠕变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94-96页
    4.5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程序开发及验证第96-102页
        4.5.1 Abaqus有限元软件功能介绍第96-97页
        4.5.2 UMAT子程序开发流程第97-100页
        4.5.3 蠕变分析步的设置第100-101页
        4.5.4 二次开发程序验证第101-102页
    4.6 本章小节第102-104页
第五章 巴东组泥岩边坡变形与支护的时效性研究第104-126页
    5.1 概述第104页
    5.2 边坡实例概况第104-106页
    5.3 巴东组泥岩边坡变形的时效性分析第106-111页
        5.3.1 数值模型及监测点布置第106页
        5.3.2 边坡弹塑性变形分析第106-107页
        5.3.3 边坡变形时效性分析第107-111页
    5.4 巴东组泥岩边坡支护状态的时效性分析第111-119页
        5.4.1 数值模型、监测点布置和计算参数第111-112页
        5.4.2 边坡支护状态的弹塑性变形分析第112-113页
        5.4.3 边坡支护状态的时效性分析第113-119页
    5.5 不同蠕变时间段的抗滑桩支护效果分析第119-124页
        5.5.1 位移分布特征第119-121页
        5.5.2 等效应力分布特征第121-123页
        5.5.3 抗滑桩支护效果对比分析第123-124页
    5.6 本章小节第124-12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6.1 结论第126-128页
    6.2 展望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机理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掺砂膨润土的离子固化剂加固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