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1.2.1 边坡岩体加卸荷力学性质研究 | 第21-24页 |
1.2.2 岩体(石)加卸荷破坏细观研究 | 第24-26页 |
1.2.3 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26-28页 |
1.2.4 Hoek-Brown准则的研究 | 第28-31页 |
1.2.5 卸荷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31-3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34-3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3.3 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概况 | 第38-44页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38-41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39-40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40-41页 |
2.2 岩体卸荷变形特征 | 第41-43页 |
2.2.1 岩体风化 | 第41页 |
2.2.2 岩体卸荷 | 第41-43页 |
2.3 地应力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2.3.1 分布规律 | 第43页 |
2.3.2 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加卸荷条件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 第44-73页 |
3.1 岩样制备及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2 岩土体物理性质鉴定 | 第45-49页 |
3.2.1 岩石矿物鉴定 | 第45-46页 |
3.2.2 软弱夹层带物质分析 | 第46-49页 |
3.3 结构面试验 | 第49-53页 |
3.3.1 结构面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3.3.2 结构面剪切试验 | 第50-53页 |
3.4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 第53-65页 |
3.4.1 试验方案 | 第53-54页 |
3.4.2 试验结果及变形分析 | 第54-57页 |
3.4.3 能量演化特征分析 | 第57-65页 |
3.5 峰前卸围压试验 | 第65-71页 |
3.5.1 试验方案 | 第65-66页 |
3.5.2 试验结果及变形分析 | 第66-68页 |
3.5.3 能量演化特征分析 | 第68-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加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的细观机理研究 | 第73-92页 |
4.1 离散元PFC3D简介 | 第73页 |
4.2 岩石常规三轴压缩细观模拟 | 第73-85页 |
4.2.1 应力应变分析 | 第74-77页 |
4.2.2 能量变化分析 | 第77-79页 |
4.2.3 剪切位移场分析 | 第79-80页 |
4.2.4 剪切速度场分析 | 第80-81页 |
4.2.5 裂纹数量分析 | 第81-85页 |
4.3 岩石三轴卸荷细观模拟 | 第85-90页 |
4.3.1 应力应变分析 | 第85-86页 |
4.3.2 能量变化分析 | 第86-87页 |
4.3.3 裂纹数量分析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加卸荷条件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92-155页 |
5.1 岩石渐进破坏过程中的特征应力 | 第92-110页 |
5.1.1 前人的裂纹起裂应力确定方法 | 第93-97页 |
5.1.2 改进的裂纹起裂应力确定方法 | 第97-110页 |
5.2 考虑裂纹闭合效应的岩石损伤力学本构模型 | 第110-121页 |
5.2.1 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10-111页 |
5.2.2 分布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111-114页 |
5.2.3 模型的改进 | 第114-115页 |
5.2.4 实例与验证 | 第115-118页 |
5.2.5 损伤耗能率分析 | 第118-121页 |
5.3 考虑应变软化特性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 第121-132页 |
5.3.1 新损伤定义下的本构模型 | 第121-124页 |
5.3.2 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5.3.3 影响因子的建立 | 第125-128页 |
5.3.4 分布参数的确定 | 第128-130页 |
5.3.5 实例与验证 | 第130-132页 |
5.4 考虑初始损伤和残余强度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 第132-145页 |
5.4.1 岩石材料变形分析模型 | 第133-136页 |
5.4.2 参数确定方法 | 第136-141页 |
5.4.3 模型求解步骤 | 第141-142页 |
5.4.4 实例与验证 | 第142-145页 |
5.5 岩石的卸荷损伤本构模型 | 第145-153页 |
5.5.1 变形参数变化 | 第146-147页 |
5.5.2 能量降比参数的提出 | 第147-149页 |
5.5.3 损伤变量的演化 | 第149-150页 |
5.5.4 卸荷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50-152页 |
5.5.5 实例验证 | 第152-1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六章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第155-167页 |
6.1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 第155-156页 |
6.1.1 RMR方法 | 第155页 |
6.1.2 SMR方法 | 第155-156页 |
6.1.3 CSMR方法 | 第156页 |
6.2 改进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 第156-157页 |
6.3 模型参数化 | 第157-161页 |
6.4 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161-166页 |
6.4.1 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 第161-162页 |
6.4.2 变形模量 | 第162-163页 |
6.4.3 剪切强度参数 | 第163-16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基于损伤模型的岩质边坡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 第167-179页 |
7.1 基于损伤理论的岩体破坏机理 | 第167-175页 |
7.1.1 直立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理 | 第167-169页 |
7.1.2 顺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理 | 第169-175页 |
7.2 基于损伤理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5-178页 |
7.2.1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5-176页 |
7.2.2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6-1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八章 开挖卸荷条件下岩质边坡数值分析 | 第179-191页 |
8.1 开挖卸荷模型建立 | 第179-182页 |
8.2 开挖卸荷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82-188页 |
8.2.1 应力分析 | 第182-183页 |
8.2.2 位移分析 | 第183-185页 |
8.2.3 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185-186页 |
8.2.4 稳定性系数分析 | 第186页 |
8.2.5 边坡开挖卸荷区的确定 | 第186-188页 |
8.3 边坡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 第188-189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6页 |
9.1 结论 | 第191-195页 |
9.2 展望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