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1 创新人才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素 | 第8页 |
1.1.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4.3 总结 | 第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重要性 | 第18-22页 |
2.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及创新素质要素 | 第18-20页 |
2.1.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要素 | 第19-20页 |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2.2.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 | 第20页 |
2.2.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2.2.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1-22页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及机理 | 第22-28页 |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 第22-23页 |
3.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 第22页 |
3.1.2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 第22页 |
3.1.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的创新素质养成 | 第22-23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作用 | 第23-24页 |
3.2.1 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向 | 第23页 |
3.2.2 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体意识 | 第23-24页 |
3.2.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完善 | 第24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 | 第24-28页 |
3.3.1 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24页 |
3.3.2 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 第24-25页 |
3.3.3 唯物辩证法教育有利于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 第25-26页 |
3.3.4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 第26页 |
3.3.5 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 第26-27页 |
3.3.6 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27-28页 |
第4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40页 |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8-33页 |
4.1.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5页 |
4.2.1 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力度不够、渠道不畅 | 第33页 |
4.2.2 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实效欠佳 | 第33-34页 |
4.2.3 家庭对大学生创新理解不够,支持不力 | 第34-35页 |
4.2.4 大学生对提升创新素质重视不够,能力不足 | 第35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5-40页 |
4.3.1 社会舆论导向不足,支持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4.3.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机制不健全 | 第36-38页 |
4.3.3 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 | 第38-39页 |
4.3.4 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 | 第39-40页 |
第5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 | 第40-53页 |
5.1 社会层面 | 第40页 |
5.1.1 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40页 |
5.1.2 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拓展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 第40页 |
5.2 学校层面 | 第40-50页 |
5.2.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 | 第40-41页 |
5.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1-45页 |
5.2.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5-47页 |
5.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47-48页 |
5.2.5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 第48-49页 |
5.2.6 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 | 第49-50页 |
5.3 家庭层面 | 第50页 |
5.3.1 倡导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观 | 第50页 |
5.3.2 营造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50页 |
5.4 大学生层面 | 第50-52页 |
5.4.1 明确内在要求,促进全面发展 | 第50-51页 |
5.4.2 完善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 | 第51页 |
5.4.3 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 | 第51-52页 |
5.5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