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数值分析计算理论 | 第14-23页 |
2.1 计算理论 | 第14-17页 |
2.1.1 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第14-15页 |
2.1.2 岩土的阻尼 | 第15-17页 |
2.2 ANSYS/LS—DYNA爆破动力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岩土的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 | 第17页 |
2.2.2 弹塑性体本构模型 | 第17-19页 |
2.2.3 炸药爆炸本构模型 | 第19-20页 |
2.3 ANSYS/LS-DYNA基础 | 第20-21页 |
2.3.1 ANSYS/LS—DYAN简介 | 第20页 |
2.3.2 LS-DYNA分析功能和应用 | 第20-21页 |
2.3.3 LS-DYNA计算过程 | 第21页 |
2.4 爆炸问题数值模拟 | 第21-23页 |
2.4.1 爆炸问题模拟方法 | 第21-22页 |
2.4.2 爆炸模拟常用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古牛坡隧道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3-63页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3.1.2 地质概况 | 第25页 |
3.1.3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5页 |
3.2 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3.2.1 初期支护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3.2.2 二次衬砌作用机理 | 第27页 |
3.3 开挖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31页 |
3.3.1 计算模型尺寸与网络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2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28-30页 |
3.3.3 初始条件与隧道开挖的模拟 | 第30页 |
3.3.4 小净距隧道开挖工序 | 第30-31页 |
3.4 Ⅲ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开挖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43页 |
3.4.1 围岩位移分析 | 第31-34页 |
3.4.2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 第34-37页 |
3.4.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37-40页 |
3.4.4 初支应力分析 | 第40-43页 |
3.4.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3页 |
3.5 Ⅳ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开挖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3.5.1 围岩位移分析 | 第43-47页 |
3.5.2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 第47-51页 |
3.5.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51-55页 |
3.5.4 初支应力分析 | 第55-59页 |
3.5.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59页 |
3.6 Ⅲ、Ⅳ级围岩受力情况对比 | 第59-62页 |
3.6.1 应力比较 | 第59-60页 |
3.6.2 拱顶下沉位移比较 | 第60-61页 |
3.6.3 地表沉降比较 | 第61-62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古牛坡隧道爆破振动动力特性分析 | 第63-73页 |
4.1 概述 | 第63页 |
4.2 爆破振动的标准 | 第63-65页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4.4 爆破振动数值分析 | 第66-72页 |
4.4.1 爆破振动作用下先建隧道振动速度分析 | 第66-68页 |
4.4.2 爆破振动作用下先建隧道衬砌最大位移分析 | 第68-70页 |
4.4.3 爆破振动作用下先建隧道衬砌应力应变分析 | 第70-72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73-81页 |
5.1 施工监控量测介绍 | 第73-76页 |
5.1.1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73-74页 |
5.1.2 监控量测的项目 | 第74页 |
5.1.3 监控量测的流程 | 第74-75页 |
5.1.4 监控量测的项目控制标准 | 第75-76页 |
5.2 洞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5.3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