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1.1 建设新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 第9页 |
1.1.2 劳务分包模式下农民工管理问题层出 | 第9-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访谈分析法 | 第13页 |
1.3.4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新颖性 | 第13-14页 |
1.4.1 研究视角新颖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新颖 | 第14页 |
1.4.3 对策建议新颖 | 第14页 |
1.5 技术方案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建筑业劳务用工特征 | 第15-17页 |
2.1.1 建筑业农民工特点 | 第15-16页 |
2.1.2 建筑业主要劳务用工模式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人性假设理论 | 第17-19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19页 |
2.2.3 博弈论 | 第19-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3.1 劳务用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1.1 国外劳务用工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20页 |
2.3.1.2 国内劳务用工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3.2 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2.1 国外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2.2 国内建筑业农民工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22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北京CJ集团劳务用工现状 | 第24-39页 |
3.1 北京CJ集团简介 | 第24页 |
3.2 北京CJ集团用工形式及用工管理 | 第24-26页 |
3.2.1 铁饭碗式用工模式 | 第24页 |
3.2.2 合同制用工模式 | 第24-25页 |
3.2.3 成建制劳务分包用工模式 | 第25-26页 |
3.3 北京CJ集团劳务用工现状 | 第26-27页 |
3.4 北京CJ集团劳务用工影响因素 | 第27-34页 |
3.4.1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7-33页 |
3.4.2 内部资源分析 | 第33-34页 |
3.5 北京CJ集团劳务用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4-39页 |
3.5.1 劳务人员供不应求 | 第34-35页 |
3.5.2 劳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技能程度偏低 | 第35页 |
3.5.3 劳务分包企业稳定性差,劳务工人流动性大 | 第35-36页 |
3.5.4 用工成本持续上涨 | 第36-37页 |
3.5.5 管理制度难以贯彻,施工过程监管难以到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39-54页 |
4.1 针对CJ集团的对策与建议 | 第39-45页 |
4.1.1 CJ集团已采取的管理对策 | 第39-45页 |
4.1.1.1 进行劳务施工队信用资质等级评定并择优挑选劳务分包企业 | 第39-40页 |
4.1.1.2 实施劳务实名制管控 | 第40-41页 |
4.1.1.3 实施信息化项目管理 | 第41-42页 |
4.1.1.4 成立劳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高度重视劳务管理 | 第42-43页 |
4.1.1.5 农民工工资监控制度 | 第43页 |
4.1.1.6 积极改善劳务人员物质文化生活 | 第43-45页 |
4.2 针对政府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48页 |
4.2.1 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来扶持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 | 第45-46页 |
4.2.2 完善建筑劳务培训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 第46-47页 |
4.2.3 规范劳务分包计价来降低施工方劳务用工成本 | 第47-48页 |
4.3 针对建筑施工行业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4页 |
4.3.1 农民工的引进和开发 | 第48-50页 |
4.3.1.1 培养长期战略合作劳务企业并建立劳务基地 | 第49页 |
4.3.1.2 加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 第49-50页 |
4.3.2 农民工的使用和退出 | 第50-54页 |
4.3.2.1 立足农民工的本性并采用针对性的理论 | 第50-51页 |
4.3.2.2 立足农民工的需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第51页 |
4.3.2.3 立足农民工的工作态度并采用针对性的手段 | 第51-52页 |
4.3.2.4 立足农民工的工作动机并设置针对性的目标水平 | 第52页 |
4.3.2.5 立足农民工的公平心理并设置合理的工资水平 | 第52-53页 |
4.3.2.6 立足农民工的行为性质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法 | 第53页 |
4.3.2.7 立足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并设置合理的退出机制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 第54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