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13-15页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泥炭沼泽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7-19页 |
一、与泥炭沼泽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7-18页 |
二、泥炭沼泽与其他沼泽类型辨析 | 第18-19页 |
三、泥炭沼泽及其类型辨析 | 第19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一、基于遥感技术的泥炭沼泽制图研究发展过程 | 第20-22页 |
二、遥感数据源选择 | 第22-24页 |
三、遥感分类方法 | 第24-25页 |
四、基于遥感制图的泥炭沼泽生态环境研究 | 第25-26页 |
五、泥炭沼泽遥感制图研究区域分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7-35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二、总体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33页 |
四、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5-63页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概况 | 第35-45页 |
一、东北地区总体概况 | 第35-36页 |
二、气候特征 | 第36-38页 |
三、地形地貌特征 | 第38-40页 |
四、植被特征 | 第40-41页 |
五、地质特征 | 第41-42页 |
六、土壤特征 | 第42-43页 |
七、水文特征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典型泥炭沼泽分布区 | 第45-52页 |
一、大兴安岭区域 | 第46-48页 |
二、小兴安岭区域 | 第48-50页 |
三、长白山区域 | 第50-5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52-63页 |
一、统计对比方法 | 第52页 |
二、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遥感分类方法 | 第52-55页 |
三、监督分类方法 | 第55页 |
四、非监督分类方法 | 第55-56页 |
五、效益分割尺度选择方法 | 第56-60页 |
六、最优波段选择方法 | 第60-61页 |
七、误差矩阵法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63-85页 |
第一节 遥感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第63-74页 |
一、光学影像预处理 | 第63-70页 |
二、雷达影像预处理 | 第70-74页 |
三、光学影像与雷达影像空间配准 | 第74页 |
第二节 野外实地调查数据 | 第74-78页 |
第三节 DEM与坡度数据预处理 | 第78-80页 |
第四节 辅助分类数据收集及其预处理 | 第80-85页 |
一、水系、植被分布数据 | 第80-84页 |
二、泥炭沼泽分布历史数据 | 第84-85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雷达后向散射特征对比分析 | 第85-111页 |
第一节 C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86-95页 |
一、大兴安岭地区C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86-89页 |
二、小兴安岭地区C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三、C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特征总结 | 第91-95页 |
第二节 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95-103页 |
一、大兴安岭地区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96-97页 |
二、小兴安岭地区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97-99页 |
三、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特征总结 | 第99-103页 |
第三节 多时相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 | 第103-10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五章 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的泥炭沼泽遥感制图 | 第111-141页 |
第一节 基于Radarsat-2、ALOS PLASAR、Landsat TM/OLI的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11-131页 |
一、大兴安岭研究区泥炭沼泽遥感制图 | 第111-122页 |
二、小兴安岭研究区泥炭沼泽遥感制图 | 第122-131页 |
第二节 基于多时相ALOS PALSAR与Landsat OLI的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31-141页 |
第六章 传统遥感分类方法和不同数据源泥炭沼泽遥感制图分析对比 | 第141-151页 |
第一节 传统遥感分类方法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41-148页 |
一、基于监督分类方法的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41-144页 |
二、基于非监督分类方法的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44-147页 |
三、传统分类方法精度验证对比分析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基于光学影像泥炭沼泽分布遥感制图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