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第9-10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一)理论价值 | 第15-16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6页 |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对象 | 第16-20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三)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构建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增值评价体系 | 第20-27页 |
| 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第20-25页 |
| (一)学生层次指标 | 第20-23页 |
| (二)班级层次指标 | 第23-25页 |
| 二、学生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 第25页 |
| 三、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测评工具的编制及数据收集 | 第27-31页 |
| 一、影响因素问卷编制 | 第27-28页 |
| (一)学生层次问卷编制 | 第27页 |
| (二)班级层次问卷编制 | 第27-28页 |
| 二、学生发展的测量工具设计 | 第28-29页 |
| (一)知识观测值 | 第28页 |
| (二)能力测试卷 | 第28页 |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卷 | 第28-29页 |
| 三、数据收集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增值评价的模型建立 | 第31-40页 |
| 一、多层线性分析 | 第31-33页 |
| 二、建立零模型 | 第33页 |
| 三、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 第33-34页 |
| 四、建立完整模型 | 第34-37页 |
| 五、模型分析 | 第37-40页 |
| (一)课程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 (二)评价不同地区的课程效能 | 第38-39页 |
| (三)评价学生发展不同方面的课程效能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0-44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 (一)学生和班级层因素对高中学生在生物方面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第40页 |
| (二)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生物课程效能存在差异 | 第40-41页 |
| (三)课程效能评价结果与传统评价结果存在差异 | 第41页 |
| (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 第41页 |
| 二、思考及建议 | 第41-43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A 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影响因素学生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
| 附录B 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影响因素教师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 附录C 高中生物课程效能学生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问卷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