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的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2.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3. 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迫切性及与现行户籍制度的关系 | 第17-29页 |
(一) 农民工市民化 | 第17-20页 |
1. 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 | 第17-18页 |
2. 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 | 第18-20页 |
(二) 农民工市民化与户籍制度的关系 | 第20-29页 |
1. 户籍制度 | 第20-21页 |
2. 农民工市民化与户籍制度的关系 | 第21-29页 |
二、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 第29-37页 |
(一) 户籍制度的初步形成及其对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29-31页 |
1. 户籍制度的形成历程 | 第29-31页 |
2. 户籍制度的初步形成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户籍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1-34页 |
1. 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2. 户籍制度的新发展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 户籍制度的改革及其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4-37页 |
1. 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 | 第34-36页 |
2.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三、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及利弊分析 | 第37-49页 |
(一) 居住证模式——以深圳市为例 | 第37-39页 |
1. 关于居住证模式的探索 | 第37-38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38-39页 |
(二) 积分落户模式——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 第39-41页 |
1. 关于积分落户模式的探索 | 第39-40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0-41页 |
(三) 务工落户模式——以石家庄市为例 | 第41-43页 |
1. 关于务工落户模式的探索 | 第41-42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2-43页 |
(四) 购房落户模式——以天津市为例 | 第43-44页 |
1. 关于购房落户模式的探索 | 第43-44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4页 |
(五) 投资落户模式——以厦门市为例 | 第44-46页 |
1. 关于投资落户模式的探索 | 第44-45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5-46页 |
(六) 人才引进模式——以深圳市为例 | 第46-49页 |
1. 关于人才引进模式的探索 | 第46页 |
2. 对这一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6-49页 |
四、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 第49-55页 |
(一) 经验 | 第49-51页 |
1. 户籍制度改革应顺应市场化规律 | 第49-50页 |
2. 户籍改革要适应我国的国情 | 第50页 |
3. 区域性因地制宜的改革成效更加明显 | 第50-51页 |
(二) 启示 | 第51-55页 |
1. 改革的深化还需中央政府的主导 | 第51页 |
2. 要改变特大城市户籍改革滞后的局面 | 第51-52页 |
3. 各地户籍改革应“拧成一股绳” | 第52页 |
4. “入市”门槛应进一步降低 | 第52-53页 |
5. 户籍制度改革应与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同步 | 第53-54页 |
6. 要确保改革政策的稳定性 | 第54-55页 |
五、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构想 | 第55-61页 |
(一) 近期目标 | 第56-58页 |
1. 降低“入市”门槛 | 第56-57页 |
2. 走向市场化 | 第57-58页 |
(二) 远期目标 | 第58-61页 |
1. 剥离户籍上的社会福利 | 第58页 |
2. 实现各地均衡分配资源 | 第58-59页 |
3. 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 | 第59页 |
4. 实现自由迁移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