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二氧化铈纳米棒负载纳米贵金属催化氧化甲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控制现状第12-13页
        1.1.2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第13-15页
    1.2 催化燃烧技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非贵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催化剂第15-17页
        1.2.2 钙钛矿催化剂第17页
        1.2.3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第17-18页
    1.3 CeO_2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常见形貌的纳米CeO_2可控合成第18-20页
        1.3.2 CeO_2形貌效应第20-21页
    1.4 贵金属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21-23页
        1.4.1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第21页
        1.4.2 贵金属纳米材料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1-23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3-26页
        1.5.1 选题依据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6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6-27页
        2.1.1 实验化学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6-27页
        2.1.3 实验用气第27页
    2.2 催化剂制备第27-29页
        2.2.1 CeO_2纳米棒(CeO_2-rod)制备第28页
        2.2.2 不同尺寸Pt纳米颗粒制备第28-29页
        2.2.3 催化剂Pt-x/CeO_2-rod制备第29页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测试第29-32页
    2.4 材料表征第32-35页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2页
        2.4.2 比表面积测试(BET)第32-33页
        2.4.3 扫描电镜(SEM)第33页
        2.4.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第33页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分析(ICP-OES)第33页
        2.4.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33-34页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4页
        2.4.8 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Pt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不同尺寸Pt负载的Pt-x/CeO_2-rod催化剂表征第36-45页
        3.2.1 XRD、BET和ICP-OES表征第36-38页
        3.2.2 形貌表征第38-41页
        3.2.3 XPS第41-43页
        3.2.4 H_2-TPR第43-44页
        3.2.5 UV拉曼第44-45页
    3.3 不同尺寸Pt颗粒负载的Pt-x/CeO_2甲苯催化氧化活性第45-47页
    3.4 结果讨论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Pt与氧空位催化氧化甲苯研究第50-57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表面氧空位浓度测定第50-51页
    4.3 Pt与氧空位对甲苯氧化反应贡献分析第51-54页
        4.3.1 基于催化剂表面暴露的Pt原子计算的TOFPt第51-52页
        4.3.2 基于催化剂表面氧空位计算的TOFOV第52页
        4.3.3 基于催化剂表面暴露的Pt原子和氧空位计算的TOFPt·OV第52-54页
    4.4 Pt/Ce催化剂氧化甲苯反应过程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二氧化铈纳米棒负载Pt的催化性能第57-66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Pt-x/CeO_2催化氧化甲苯反应稳定性测试第57-60页
        5.2.1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第57-59页
        5.2.2 含水汽影响反应稳定性测试第59-60页
    5.3 内外扩散对反应影响第60-63页
        5.3.1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第60-62页
        5.3.2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第62-63页
    5.4 空速对催化反应活性影响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件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Al电极组合电絮凝法处理含Ni-EDTA废水的研究
下一篇:红霉素胁迫下菲降解菌Sphingomonas sp GY2B的微观形貌及蛋白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