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2 风电场机网扭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2页 |
1.2.1 风电机组扭振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风电机组扭振抑制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小干扰稳定分析法建模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2.4 风电场机网扭振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大型风电场机网数学模型 | 第25-48页 |
2.1 风电场机网结构与建模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1.1 风电场机网结构图 | 第25页 |
2.1.2 基于小干扰分析法线性化理论 | 第25-27页 |
2.1.3 模态分析法理论 | 第27-29页 |
2.2 基于小干扰法的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数学模型 | 第29-35页 |
2.2.1 双馈风机轴系传递链空间状态模型 | 第29-30页 |
2.2.2 双馈式感应发电机空间状态模型 | 第30-33页 |
2.2.3 双馈式风电机组变流器空间状态模型 | 第33-35页 |
2.3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 第35-42页 |
2.3.1 直驱永磁风机轴系传递链空间状态模型 | 第35-36页 |
2.3.2 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第36-39页 |
2.3.3 直驱永磁式风电机组变流器空间状态模型 | 第39-42页 |
2.4 网侧各模块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2.4.1 RL线路状态空间模型 | 第42页 |
2.4.2 电容状态空间模型 | 第42-43页 |
2.4.3 无穷大电网状态空间模型 | 第43页 |
2.5 可控串联补偿装置的数学模型 | 第43-47页 |
2.5.1 TCSC系统结构 | 第43-44页 |
2.5.2 TCSC线性化等效阻抗模型 | 第44-45页 |
2.5.3 TCSC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 | 第45页 |
2.5.4 TCSC控制模型 | 第45-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小干扰法的大型风电场机网扭振分析 | 第48-68页 |
3.1 基于小干扰法的双馈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48-52页 |
3.1.1 单机DFIG对无穷大系统并网模型 | 第48页 |
3.1.2 DFIG轴系模块自然扭振模态变化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3.1.3 单机不同型DFIG并网系统机网扭振特性分析 | 第50-52页 |
3.2 多机DFIG对无穷大系统模型扭振模态分析 | 第52-54页 |
3.2.1 同型多机DFIG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2.2 非同型多机DFIG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 大型双馈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54-60页 |
3.3.1 基于小干扰法的双馈风电场等值原理 | 第54-57页 |
3.3.2 同型等值双馈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57-59页 |
3.3.3 非同型等值双馈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59-60页 |
3.4 非同型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60-67页 |
3.4.1 基于小干扰法的直驱永磁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60-65页 |
3.4.2 非同型风电场机网扭振模态分析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大型风电场机网扭振抑制研究 | 第68-91页 |
4.1 双馈风电机组机网扭振抑制研究 | 第68-78页 |
4.1.1 单机双馈风电机组对无穷大电网系统 | 第68-69页 |
4.1.2 不同固定串补下双馈机组机网扭振时域仿真分析 | 第69-71页 |
4.1.3 不同固定串补下双馈机组机网扭振频谱分析 | 第71-72页 |
4.1.4 不同TCSC控制策略下双馈机组机网扭振抑制研究 | 第72-78页 |
4.2 改进的TCSC阻尼控制策略对双馈机组机网扭振抑制研究 | 第78-83页 |
4.2.1 改进的TCSC阻尼控制策略结构和参数设计 | 第78-80页 |
4.2.2 改进的TCSC阻尼控制策略原理 | 第80-81页 |
4.2.3 时域仿真分析 | 第81-83页 |
4.3 大型风电场机网扭振抑制研究 | 第83-90页 |
4.3.1 大型并网双馈风电场系统结构 | 第83-85页 |
4.3.2 时域仿真分析 | 第85-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1-9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