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1.4.2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与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1.1 PPP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 第24-25页 |
2.1.2 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征 | 第25-26页 |
2.1.3 政府监管的含义与必要性 | 第26-2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7-28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3 监管俘获理论 | 第29-30页 |
3 黑龙江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3.1 黑龙江省政府对PPP模式进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1.1 政府监管PPP模式缺乏力度和针对性 | 第30页 |
3.1.2 政府监管PPP模式缺乏透明性和持续性 | 第30-31页 |
3.1.3 政府监管PPP模式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 第31页 |
3.2 黑龙江省政府监管PPP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3.2.1 缺少政府监管PPP模式的专门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 | 第31-32页 |
3.2.2 政府监管缺乏契约精神 | 第32-33页 |
3.2.3 政府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和完善的监管体系 | 第33-34页 |
4 国内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第34-39页 |
4.1 国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经验 | 第34-35页 |
4.1.1 英国的垂直监管模式经验 | 第34页 |
4.1.2 美国的分层独立监管模式经验 | 第34-35页 |
4.1.3 新加坡的单层监管模式经验 | 第35页 |
4.2 国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经验 | 第35-37页 |
4.2.1 香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经验 | 第35-36页 |
4.2.2 北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的经验 | 第36-37页 |
4.3 国内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政府监管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第37-39页 |
4.3.1 完善政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 第37页 |
4.3.2 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平台 | 第37-38页 |
4.3.3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引进专业的监管人才 | 第38-39页 |
5 黑龙江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过程中加强政府监管的对策 | 第39-46页 |
5.1 PPP项目建设前期的政府监管 | 第39-41页 |
5.1.1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 第39页 |
5.1.2 明确政府的监管手段 | 第39-40页 |
5.1.3 严格监管招标过程以及市场准入资格 | 第40-41页 |
5.2 PPP项目建设期的政府监管 | 第41-43页 |
5.2.1 加强对PPP项目合同的监管 | 第41-42页 |
5.2.2 政府加强对自身的监管 | 第42页 |
5.2.3 建立PPP模式的多元化监管渠道 | 第42-43页 |
5.3 PPP项目建设后期的政府监管 | 第43-46页 |
5.3.1 加强对PPP项目的质量监管 | 第43-44页 |
5.3.2 加强监管PPP项目经营中的服务质量和定价机制 | 第44-45页 |
5.3.3 加强监管PPP项目的移交机制并建立后评价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