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模式理论阐释 | 第18-32页 |
2.1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及模式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2.2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博弈论理论 | 第20-28页 |
2.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及与各方关系 | 第28-32页 |
2.3.1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28-29页 |
2.3.2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的各方关系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模式的实证考察 | 第32-48页 |
3.1 广州市近年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 第32-33页 |
3.2 广州市近年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情况统计 | 第33-37页 |
3.2.1 质量事故的情况统计 | 第33-36页 |
3.2.2 安全事故的情况统计 | 第36-37页 |
3.3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基于问卷的调查 | 第37-43页 |
3.3.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37页 |
3.3.2 问卷设计与收集 | 第37页 |
3.3.3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第37页 |
3.3.4 统计分析 | 第37-43页 |
3.4 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建设工程政府监督模式的类型及其借鉴 | 第48-57页 |
4.1 国外建设工程政府监管模式的三种类型 | 第48-50页 |
4.1.1 以民间管理为主要方式,政府完善立法 | 第48-49页 |
4.1.2 以政府管理为主要方式,政府直接参与监管 | 第49页 |
4.1.3 以政府管理和民间管理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共同管理 | 第49-50页 |
4.2 国内建设工程政府监督模式的两种典型类型 | 第50-55页 |
4.2.1 宁波模式 | 第50-54页 |
4.2.2 北京模式 | 第54-55页 |
4.3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55-57页 |
4.3.1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55-56页 |
4.3.2 国内外经验启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改进广州市建设工程政府质量安全监督现有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5.1 完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 | 第57页 |
5.2 深化工程建设政府监督体制改革 | 第57-58页 |
5.3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 第58-59页 |
5.4 整合监督资源与统一监督模式 | 第59页 |
5.5 质量安全一岗双责 | 第59-60页 |
5.6 引入第三方监督服务模式 | 第60页 |
5.7 积极尝试开展双随机检查执法工作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A | 第65-71页 |
附录B | 第71-78页 |
附录C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