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零价铁加速非生物与生物过程去除Cr(Ⅵ)的作用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地下水铬污染第11-13页
        1.1.1 铬的性质第11页
        1.1.2 地下水铬污染的来源第11-12页
        1.1.3 铬污染的危害第12-13页
        1.1.4 地下水铬的迁移特性第13页
    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地下水污染异位修复技术第13-15页
        1.2.2 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第15-16页
        1.2.3 其他修复技术第16-17页
    1.3 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第17-21页
        1.3.1 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去除六价铬第17-19页
        1.3.2 零价铁微生物协同修复体系第19-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零价铁与微生物协同去除Cr(Ⅵ)第23-44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2.2 反应器的设置及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3 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第27-28页
        2.2.4 数据处理方法第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42页
        2.3.1 固相分析第28-31页
        2.3.2 穿透实验第31-36页
        2.3.3 反应器的活性区域第36-39页
        2.3.4 渗流速度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39-41页
        2.3.5 浓度冲击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电子供体和受体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5-46页
        3.2.2 反应器的设置及实验方法第46-47页
        3.2.3 分析方法第47-49页
        3.2.4 数据处理方法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1页
        3.3.1 体系对比第49页
        3.3.2 乙酸钠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49-51页
        3.3.3 腐殖酸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51-53页
        3.3.4 硝酸盐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53-56页
        3.3.5 硫酸盐对协同修复过程的影响第56-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件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反应性排放清单与臭氧控制对策研究
下一篇:甲基异丁基甲酮高温萃取煤化工含酚废水液液相平衡和过程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