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第12-14页 |
1.2.2 配送成本 | 第14-15页 |
1.2.3 配送资源利用率 | 第15-17页 |
1.2.4 系统动力学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5 总结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价值与创新点 | 第18-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3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介绍 | 第23-31页 |
2.1 配送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1.1 配送的概述 | 第23-24页 |
2.1.2 配送的典型模式 | 第24-26页 |
2.2 配送成本及作业成本法 | 第26页 |
2.2.1 配送成本的概述 | 第26页 |
2.2.2 作业成本法的介绍 | 第26页 |
2.3 配送资源利用率 | 第26-28页 |
2.3.1 配送资源的概述 | 第27页 |
2.3.2 资源利用率的计算 | 第27-28页 |
2.4 系统动力学的介绍与应用 | 第28-31页 |
2.4.1 系统动力学的概述 | 第28-30页 |
2.4.2 应用于配送系统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3 J公司配送系统建模分析 | 第31-35页 |
3.1 J公司企业与配送现状介绍 | 第31-32页 |
3.2 配送在J公司的具体定义 | 第32-33页 |
3.3 配送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3.3.1 配送系统压力 | 第33-34页 |
3.3.2 消费者购物体验 | 第34页 |
3.3.3 配送成本与资源利用率 | 第34-35页 |
4 J公司配送系统模型建立 | 第35-58页 |
4.1 模型构建目的及边界确定 | 第35-37页 |
4.1.1 模型构建目的 | 第35页 |
4.1.2 模型边界 | 第35-37页 |
4.2 J公司配送系统因果回路分析 | 第37-42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37-38页 |
4.2.2 系统因果回路图构建 | 第38-42页 |
4.3 J公司配送系统流图分析 | 第42-58页 |
4.3.1 系统流图构建 | 第42-48页 |
4.3.2 模型主要方程体系 | 第48-51页 |
4.3.3 核心变量因果树分析 | 第51-58页 |
5 J公司配送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8-78页 |
5.1 J公司配送系统相关数据及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8-63页 |
5.1.1 J公司配送系统相关数据 | 第58-60页 |
5.1.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0-63页 |
5.2 J公司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其配送成本的关系 | 第63-71页 |
5.2.1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总成本关系分析 | 第64-66页 |
5.2.2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分拣成本关系分析 | 第66-68页 |
5.2.3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运输成本关系分析 | 第68-69页 |
5.2.4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终端配送成本关系分析 | 第69-71页 |
5.3 J公司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其配送资源利用率的关系 | 第71-78页 |
5.3.1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运输车辆利用率关系分析 | 第71-74页 |
5.3.2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站点面积利用率关系分析 | 第74-75页 |
5.3.3 订单量和配送频率与站点人员利用率关系分析 | 第75-78页 |
6 决策建议与展望 | 第78-82页 |
6.1 决策建议 | 第78-80页 |
6.1.1 配送频率建议 | 第78-79页 |
6.1.2 运输环节建议 | 第79页 |
6.1.3 终端配送环节建议 | 第79-8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0-82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80-81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