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固定化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50页
    1.1 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和危害第12-17页
        1.1.1 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第12-15页
        1.1.2 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第15-17页
    1.2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第17-34页
        1.2.1 物理修复方法第19-21页
        1.2.2 化学修复方法第21-24页
        1.2.3 生物修复方法第24-31页
        1.2.4 联合修复方法第31-34页
    1.3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石油的原理和影响因子第34-39页
        1.3.1 微生物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空间状态第34-35页
        1.3.2 土壤中微生物利用污染物的过程第35-38页
        1.3.3 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影响因子第38-39页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第39-46页
        1.4.1 固定化细胞及其优点第39页
        1.4.2 固定化方法第39-42页
        1.4.3 固定化载体第42-44页
        1.4.4 硅凝胶固定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44-46页
    1.5 研究存在问题与不足第46-47页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47-50页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7页
        1.6.2 研究内容第47-48页
        1.6.3 技术路线第48-50页
第二章 硅化固定化菌的制备及其活力第50-6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51-57页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1-52页
        2.1.2 实验方法第52-57页
        2.1.3 数据分析第5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2.2.1 木屑组分分析和热重分析第57-59页
        2.2.2 鞘氨醇菌GY2B的成膜能力测试第59-60页
        2.2.3 硅化固定化菌的制备及其特征第60-62页
        2.2.4 固定化载体的保留菌能力第62页
        2.2.5 固定化菌的长期稳定性第62-64页
        2.2.6 固定化菌的Live/Dead流式细胞分析第64-66页
    2.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硅化固定化菌降解水体中菲的动力学第68-8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8-73页
        3.1.1 实验材料第68页
        3.1.2 实验设计第68-70页
        3.1.3 分析方法第70-73页
        3.1.4 数据分析第7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73-80页
        3.2.1 菌剂对菲的降解效果第73-75页
        3.2.2 动力学曲线模拟第75-78页
        3.2.3 菌剂在水体中降解菲的原理第78-80页
    3.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四章 硅化固定化菌降解泥浆和土壤中的菲及其原理第81-10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1-89页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81-83页
        4.1.2 实验设计第83-85页
        4.1.3 分析方法第85-89页
        4.1.4 数据分析第8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89-102页
        4.2.1 实验所用土壤的性质第89-90页
        4.2.2 菌剂对泥浆中菲的去除效果第90-92页
        4.2.3 菌在泥浆中的生长曲线–平板计数法第92-93页
        4.2.4 菌在泥浆中的生长曲线–Q-PCR第93-94页
        4.2.5 菌对土壤中菲的去除效果第94-96页
        4.2.6 固定化载体对土壤中菲的吸附第96页
        4.2.7 鞘氨醇单胞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生长第96-99页
        4.2.8 固定化菌在土壤中降解菲的原理第99-102页
    4.3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固定化混合菌修复原油污染的土壤第104-13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4-114页
        5.1.1 实验材料第104-108页
        5.1.2 实验方法和设计第108-112页
        5.1.3 分析方法第112-114页
        5.1.4 数据分析第114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14-133页
        5.2.1 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第114-117页
        5.2.2 菌株的筛选第117-122页
        5.2.3 正交试验第122-133页
    5.3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1. 主要结论第134-135页
    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第135页
    3. 研究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附件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溢油多传感器油种识别与智能探测
下一篇:基于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的气溶胶数值模拟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