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仿真软件对可靠性设计的作用 | 第17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光电耦合器的结构及参数设计 | 第19-40页 |
2.1 光电耦合器的结构 | 第19-20页 |
2.2 光电耦合器的参数定义 | 第20-22页 |
2.3 电流传输比参数可靠性设计 | 第22-29页 |
2.3.1 发光二极管的特性 | 第22-25页 |
2.3.2 光电三极管的特性 | 第25-29页 |
2.3.3 光电耦合器电流传输计算推导 | 第29页 |
2.3.4 电流传输比与发光芯片、光电三极管芯片的关系 | 第29页 |
2.4 隔离电压参数的可靠性设计 | 第29-34页 |
2.4.1 隔离电压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2.4.2 隔离电压爬电方式及决定因素 | 第30-31页 |
2.4.3 隔离电压的可靠性计算 | 第31-34页 |
2.4.4 隔离电压与管壳设计、工艺结构的关系 | 第34页 |
2.5 时间参数可靠性设计 | 第34-38页 |
2.5.1 光电耦合器的时间参数测试 | 第34-35页 |
2.5.2 延迟时间 | 第35页 |
2.5.3 上升时间 | 第35-36页 |
2.5.4 存储时间 | 第36-37页 |
2.5.5 下降时间 | 第37页 |
2.5.6 电流传输比、输入电流与时间参数的关系 | 第37-38页 |
2.6 光电耦合器的应用 | 第38-39页 |
2.7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光电耦合器参数仿真及实验验证分析 | 第40-62页 |
3.1 MATLAB和MULTISIM仿真介绍 | 第40-41页 |
3.1.1 MATLAB仿真介绍 | 第40页 |
3.1.2 MULTISIM仿真介绍 | 第40-41页 |
3.2 发光二极管的MATLAB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41-44页 |
3.2.1 发光二极管发光功率与输入电流MATLAB仿真 | 第41-42页 |
3.2.2 发光二极管的实际测试 | 第42-43页 |
3.2.3 仿真与实测对比 | 第43页 |
3.2.4 发光二极管在光电耦合器应用选择 | 第43-44页 |
3.3 电流传输比的MATLAB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44-50页 |
3.3.1 光电二极管输出电流随输入电流的MATLAB仿真 | 第44-45页 |
3.3.2 光电三极管输出电流随基极电流的仿真 | 第45-46页 |
3.3.3 电流传输比随放大倍数的仿真 | 第46-47页 |
3.3.4 输出基极电流随输入电流的实际测试以及与仿真对比 | 第47-48页 |
3.3.5 输出电流随基极电流的实际测试及与仿真图形的对比 | 第48-49页 |
3.3.6 电流传输比随放大倍数的实际测试及与仿真图形的对比 | 第49-50页 |
3.3.7 电流传输比的匹配计算 | 第50页 |
3.4 优化电流传输比的测试结果对比 | 第50-51页 |
3.5 时间参数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51-61页 |
3.5.1 时间参数的MATLAB仿真图 | 第51-54页 |
3.5.2 时间参数MULTISIM电路仿真 | 第54-58页 |
3.5.3 时间参数实际测试 | 第58-61页 |
3.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光电耦合器的总剂量辐照效应 | 第62-70页 |
4.1 国内外光电耦合器抗辐照研究 | 第62-65页 |
4.1.1 国外抗辐照的研究 | 第62-63页 |
4.1.2 国内抗辐照的研究 | 第63-65页 |
4.2 发光二极管总剂量辐照情况 | 第65页 |
4.3 光电三极管的辐照情况 | 第65-68页 |
4.3.1 光电三极管的辐照试验 | 第65-66页 |
4.3.2 光电三极管芯片抗辐照加固 | 第66-67页 |
4.3.3 光电三极管芯片的关键工艺仿真 | 第67-68页 |
4.4 改进后光电耦合器的抗辐照试验情况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光电耦合器的工艺可靠性研究 | 第70-76页 |
5.1 光电耦合器的基本工艺流程 | 第70页 |
5.2 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工序控制 | 第70-74页 |
5.3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