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阅微草堂笔记》儒生之界定与概述 | 第9页 |
1.2《阅微》儒生形象研究之历史回顾 | 第9-13页 |
2《阅微草堂笔记》儒生形象类型及分析 | 第13-29页 |
2.1 智儒 | 第13-17页 |
2.2 醇儒 | 第17-19页 |
2.3 散儒 | 第19-23页 |
2.4 腐儒 | 第23-25页 |
2.5 俗儒 | 第25-29页 |
3 《阅微草堂笔记》儒生形象塑造手法 | 第29-41页 |
3.1 借鉴史传:前赅后赞 | 第29-32页 |
3.2 儒生语言的方巾气、性格化和论辩性 | 第32-35页 |
3.3 儒生动作的紧凑性、细节性、专属性 | 第35-37页 |
3.4 对比手法 | 第37-38页 |
3.5 心理描写 | 第38-41页 |
4 《阅微草堂笔记》儒生形象体现的儒生观 | 第41-57页 |
4.1 儒生观概述 | 第41-47页 |
4.2《阅微草堂笔记》儒生形象的社会根源与作者烙印 | 第47-57页 |
4.2.1 客观因素 | 第47-48页 |
4.2.2 主观因素 | 第48-57页 |
5 《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儒生形象之比较 | 第57-75页 |
5.1 与《聊斋志异》儒生形象对比 | 第57-67页 |
5.1.1 差异性 | 第57-65页 |
5.1.2 共同性 | 第65-67页 |
5.2 与《儒林外史》儒生形象对比 | 第67-75页 |
5.2.1 差异性 | 第67-72页 |
5.2.2 共同性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