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概述 | 第12-14页 |
1.2.1 斜拉桥的控制方法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1.2.2 斜拉桥的传统控制理念概述 | 第13页 |
1.2.3 斜拉桥的几何控制理论概述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关键构件无应力状态量的计算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斜拉索无应力索长的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2.3 主梁和主塔无应力构形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4 斜拉桥主梁制造、安装线形的计算 | 第21-29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4.2 制造、安装线形的异同 | 第22-23页 |
2.4.3 两种不同的位移计量方式 | 第23-25页 |
2.4.4 主梁安装线形的计算 | 第25-26页 |
2.4.5 主梁制造线形的计算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灌河大桥主梁制造线形计算 | 第30-4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0页 |
3.2 计算模型简介 | 第30-31页 |
3.3 线性条件下主梁制造线形计算 | 第31-39页 |
3.3.1 基于零初始位移法的主梁安装线形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3.3.2 主梁无应力夹角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3.3.3 主梁无应力制造尺寸计算结果 | 第34-36页 |
3.3.4 主梁无应力制造线形计算结果 | 第36-39页 |
3.4 几何非线性条件下主梁制造线形计算 | 第39-46页 |
3.4.1 基于零初始位移法的主梁安装线形计算结果 | 第39-41页 |
3.4.2 主梁无应力夹角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3.4.3 主梁无应力制造尺寸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3.4.4 主梁无应力制造线形计算结果 | 第43-46页 |
3.5 线性与几何非线性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关键构件制造误差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斜拉索索长制造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1 主梁成桥线形 | 第49页 |
4.2.2 主塔成桥塔偏 | 第49-50页 |
4.2.3 拉索成桥索力 | 第50-51页 |
4.3 塔高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主梁成桥线形 | 第51-52页 |
4.3.2 主塔成桥塔偏 | 第52-53页 |
4.3.3 拉索成桥索力 | 第53-54页 |
4.4 主梁自重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1 主梁成桥线形 | 第54-55页 |
4.4.2 主塔成桥塔偏 | 第55页 |
4.4.3 拉索成桥索力 | 第55-56页 |
4.5 主梁梁长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56-59页 |
4.5.1 主梁成桥线形 | 第57页 |
4.5.2 主塔成桥塔偏 | 第57-58页 |
4.5.3 拉索成桥索力 | 第58-59页 |
4.6 主梁相邻梁段间制造夹角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 | 第59-62页 |
4.6.1 主梁成桥线形 | 第60页 |
4.6.2 主塔成桥塔偏 | 第60-61页 |
4.6.3 拉索成桥索力 | 第61-62页 |
4.7 参数分析结果统计 | 第62-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关键构件制造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 第64-73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斜拉索制造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 第64-66页 |
5.3 主梁制造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 第66-72页 |
5.3.1 主梁梁重误差对施工过程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2 主梁梁长误差对施工过程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3 主梁相邻梁段间制造夹角误差对施工过程的影响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