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社会治理研究缘起 | 第13-16页 |
第二节 西方社会治理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国内社会治理研究 | 第17-21页 |
一、社会治理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研究 | 第19-20页 |
三、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治理思想 | 第23-3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23-25页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渊源 | 第24页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内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25-31页 |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对黑格尔的继承与批判 | 第26-28页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理解的两个维度 | 第28-30页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概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中的社会交往理论 | 第31-37页 |
一、马克思的交往概念的本质 | 第32-33页 |
二、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 | 第39-60页 |
第一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39-42页 |
一、“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40-41页 |
二、“治理”的边界厘清 | 第41-42页 |
三、“社会治理”的本质涵义 | 第42页 |
第二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原则 | 第42-47页 |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 | 第43-44页 |
二、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 第44-46页 |
三、社会和谐与社会协商的理想与现实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体系与结构 | 第47-53页 |
一、社会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 第47-49页 |
二、社会治理的中介 | 第49-52页 |
三、社会治理的过程与评估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当代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治理的观念、制度与实践 | 第53-59页 |
一、社会治理的观念 | 第53-55页 |
二、社会治理的制度 | 第55-56页 |
三、社会治理的实践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唯物史观的当代实践:中国社会治理反思与路径选择 | 第60-73页 |
第一节 新中国以来的社会治理 | 第60-66页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治理 | 第60-62页 |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治理发展 | 第62-63页 |
三、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现实反思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发展路径 | 第66-71页 |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 | 第67-68页 |
二、“多中心治理”的建构 | 第68-69页 |
三、民主自由的价值追求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