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模冗余的立方星高可靠星载计算机设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方星技术发展 | 第8-13页 |
1.2.1 立方星概述 | 第8-9页 |
1.2.2 立方星运行环境 | 第9-11页 |
1.2.3 立方星星载计算机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2 立方星容错关键技术研究 | 第17-27页 |
2.1 容错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2.1.1 错误处理 | 第18页 |
2.1.2 故障处理 | 第18-19页 |
2.2 星载计算机硬件容错技术 | 第19-20页 |
2.2.1 静态冗余 | 第19页 |
2.2.2 动态冗余 | 第19-20页 |
2.3 星载计算机软件容错技术 | 第20-23页 |
2.3.1 面向控制流的容错技术 | 第20-21页 |
2.3.2 面向计算的容错技术 | 第21-23页 |
2.4 故障注入技术 | 第23-26页 |
2.4.1 故障注入分类 | 第23-24页 |
2.4.2 故障注入模型 | 第24-25页 |
2.4.3 故障注入过程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星载双模冗余计算机硬件设计 | 第27-44页 |
3.1 星载计算机硬件设计方案 | 第27-30页 |
3.1.1 双模冗余相关介绍 | 第27-28页 |
3.1.2 双模冗余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3.1.3 系统设计指标 | 第29-30页 |
3.2 双模单元仲裁设计 | 第30-38页 |
3.2.1 仲裁器接口设计 | 第31-32页 |
3.2.2 看门狗单元设计 | 第32-33页 |
3.2.3 仲裁单元设计 | 第33-35页 |
3.2.4 切换单元设计 | 第35-37页 |
3.2.5 单元冗余设计 | 第37-38页 |
3.3 存储器容错技术 | 第38-43页 |
3.3.1 SRAM容错设计 | 第38-42页 |
3.3.2 SRAM刷新机制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立方星星务软件容错方案 | 第44-64页 |
4.1 局部加固设计 | 第44-50页 |
4.1.1 数据加固设计 | 第45-47页 |
4.1.2 监控加固设计 | 第47-48页 |
4.1.3 栈加固设计 | 第48-50页 |
4.2 软件模块容错设计 | 第50-54页 |
4.2.1 N版本技术 | 第50-52页 |
4.2.2 传感器融合设计 | 第52-54页 |
4.3 总线容错设计 | 第54-63页 |
4.3.1 CAN冗余方式 | 第55-56页 |
4.3.2 节点监测设计 | 第56-58页 |
4.3.3 数据传输设计 | 第58-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星载计算机实现与测试 | 第64-77页 |
5.1 星载计算机系统实现 | 第64-68页 |
5.1.1 星载计算机硬件 | 第64-66页 |
5.1.2 星务软件 | 第66-68页 |
5.2 测试系统设计 | 第68-71页 |
5.2.1 故障注入模型 | 第68-69页 |
5.2.2 测试系统搭建 | 第69-70页 |
5.2.3 故障注入流程 | 第70-71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1-76页 |
5.3.1 抗SEU效果分析 | 第71-74页 |
5.3.2 N版本效果分析 | 第74-75页 |
5.3.3 容错性能分析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束语 | 第77-79页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7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