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储层多孔介质及有关性质 | 第15-22页 |
2.1 定义 | 第15页 |
2.2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 第15-18页 |
2.2.1 孔喉半径及孔喉比 | 第15-16页 |
2.2.2 配位数 | 第16-18页 |
2.2.3 喉道形状 | 第18页 |
2.3 储层中流体的渗透性 | 第18页 |
2.4 储层中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 第18-21页 |
2.4.1 岩石润湿性 | 第19-20页 |
2.4.2 毛细管压力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数字化岩心的构建 | 第22-27页 |
3.1 自适应法计算数字化岩心孔隙度 | 第22-23页 |
3.2 数字化岩心渗透率的计算 | 第23页 |
3.3 数字化岩心孔隙结构成像 | 第23-24页 |
3.4 孔隙结构参数对数字化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 第24-26页 |
3.4.1 配位数 | 第24-25页 |
3.4.2 孔喉比 | 第25-26页 |
3.4.3 形状因子 | 第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数字化岩心中聚驱油过程模拟基础 | 第27-44页 |
4.1 基本理论 | 第27-33页 |
4.1.1 网络模型 | 第27页 |
4.1.2 毛管力方向的判定 | 第27-28页 |
4.1.3 阻力系数的计算 | 第28-30页 |
4.1.4 孔隙压力求解 | 第30-31页 |
4.1.5 时间步长的计算 | 第31-32页 |
4.1.6 流体分布变更 | 第32-33页 |
4.2 饱和油过程、水驱油过程模拟 | 第33-35页 |
4.2.1 含油饱和度的计算 | 第33-34页 |
4.2.2 水驱采出程度的计算 | 第34-35页 |
4.3 聚驱油过程模拟 | 第35-42页 |
4.3.1 聚合物粘性 | 第35-37页 |
4.3.2 聚合物弹性 | 第37-39页 |
4.3.3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特性 | 第39页 |
4.3.4 聚合物溶液吸附 | 第39-40页 |
4.3.5 聚驱采出程度的计算 | 第40页 |
4.3.6 聚驱后与水驱后剩余油分布成像对比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聚驱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64页 |
5.1 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 第44-49页 |
5.1.1 喉道半径 | 第44-45页 |
5.1.2 配位数 | 第45-46页 |
5.1.3 形状因子 | 第46-47页 |
5.1.4 孔喉比 | 第47-48页 |
5.1.5 润湿性 | 第48-49页 |
5.2 聚合物注入参数及聚合物特性对采出程度的影响 | 第49-54页 |
5.2.1 聚合物浓度 | 第49-50页 |
5.2.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 第50-51页 |
5.2.3 聚合物溶液弹性 | 第51页 |
5.2.4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 | 第51-52页 |
5.2.5 聚合物溶液吸附特性 | 第52-53页 |
5.2.6 界面张力 | 第53-54页 |
5.3 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54-57页 |
5.3.1 喉道半径 | 第54页 |
5.3.2 配位数 | 第54-55页 |
5.3.3 形状因子 | 第55页 |
5.3.4 孔喉比 | 第55-56页 |
5.3.5 润湿性 | 第56-57页 |
5.4 聚合物特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57-60页 |
5.4.1 聚合物浓度 | 第57页 |
5.4.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 第57-58页 |
5.4.3 聚合物的弹性 | 第58页 |
5.4.4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 | 第58-59页 |
5.4.5 聚合物溶液吸附特性 | 第59页 |
5.4.6 界面张力 | 第59-60页 |
5.5 增产措施 | 第60-62页 |
5.5.1 剩余油类型划分 | 第60页 |
5.5.2 增产措施 | 第60-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