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注入参数对聚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聚合物驱油机理及二类储层开发现状 | 第15-23页 |
2.1 三次采油聚合物分类 | 第15-16页 |
2.2 聚合物驱油机理的概述 | 第16-18页 |
2.2.1 聚合物驱油宏观机理 | 第16页 |
2.2.2 聚合物驱油微观机理 | 第16-18页 |
2.3 聚合物的物化性质 | 第18-20页 |
2.3.1 聚合物的增粘性 | 第18-19页 |
2.3.2 聚合物的稳定性 | 第19页 |
2.3.3 聚合物的流变性 | 第19-20页 |
2.4 大庆油田二类储层的分类及开发现状 | 第20-23页 |
2.4.1 大庆油田二类储层的分类 | 第20-21页 |
2.4.2 二类储层开发现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层间岩心注入参数对聚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23-41页 |
3.1 聚合物与油层的匹配性及注入能力研究评价 | 第23-28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1.2 实验条件 | 第24-25页 |
3.1.3 实验方案 | 第25-26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3.1.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6-28页 |
3.2 聚合物注入粘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28-3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2.2 实验条件 | 第29页 |
3.2.3 实验方案 | 第29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3 聚合物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3-36页 |
3.3.1 实验方案 | 第33页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4 聚合物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6-39页 |
3.4.1 实验方案 | 第36页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层内岩心注入参数对聚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41-54页 |
4.1 聚合物注入粘度对驱油效果的研究 | 第41-44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4.1.2 实验条件 | 第41页 |
4.1.3 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4.1.4 实验步骤 | 第42页 |
4.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4.2 聚合物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的研究 | 第44-47页 |
4.2.1 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 聚合物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研究 | 第47-49页 |
4.3.1 实验方案 | 第47页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4.4 层间与层内优选方式对比 | 第49-53页 |
4.4.1 注入粘度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4.2 注入速度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4.4.3 注入时机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井网模型下渗流场变化规律研究 | 第54-66页 |
5.1 岩心模型制作 | 第54-55页 |
5.2 电阻-含油饱和度标准关系曲线的建立 | 第55-58页 |
5.2.1 饱和水稳态法对标准关系曲线的测定 | 第55-57页 |
5.2.2 驱油法对标准关系曲线的测定 | 第57-58页 |
5.3 层间岩心井网模型饱和度场变化规律 | 第58-62页 |
5.3.1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5.3.2 实验条件 | 第59页 |
5.3.3 实验方案 | 第59页 |
5.3.4 实验步骤 | 第59页 |
5.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5.4 层内岩心井网模型饱和度场变化规律 | 第62-65页 |
5.4.1 实验方案 | 第62页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