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隧道震害实例及特点 | 第14-18页 |
1.2.1 隧道的震害特点 | 第14-15页 |
1.2.2 震害实例 | 第15-18页 |
1.3 地下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方法 | 第18-21页 |
1.4 国内外地下工程抗、减震措施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4.1 抗震技术措施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减震技术措施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3 隧道减震技术在国内、外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模型试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27-3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2.2 工程区自然环境介绍 | 第27-35页 |
2.2.1 工程区地理条件 | 第27-28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2.2.4 工程地下水出露特征 | 第29-30页 |
2.2.5 工程围岩特征 | 第30-31页 |
2.2.6 区域地表地质灾害 | 第31页 |
2.2.7 区域断层地质构造 | 第31-33页 |
2.2.8 汶川“5.12”地震对本工程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模型试验理论 | 第37-44页 |
3.2.1 相似理论 | 第38-39页 |
3.2.2 模型相似材料的相似关系 | 第39-41页 |
3.2.3 模型相似材料相似关系的推导 | 第41-43页 |
3.2.4 模型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性质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模型相似材料的研制 | 第45-61页 |
4.1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 第45-46页 |
4.2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46-49页 |
4.2.1 胶结材料的选择 | 第46页 |
4.2.2 骨料材料的选择 | 第46-47页 |
4.2.3 水溶液 | 第47-48页 |
4.2.4 添加剂 | 第48-49页 |
4.3 相似材料中原料之间的化学反应 | 第49-51页 |
4.3.1 石膏与水溶液之间的反应 | 第49页 |
4.3.2 水泥与水溶液之间的反应 | 第49-50页 |
4.3.3 胶结材料与骨料之间的粘结特性 | 第50-51页 |
4.4 相似材料的配制 | 第51-58页 |
4.4.1 相似材料配比正交试验设计 | 第51-55页 |
4.4.2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4.4.3 原型与模型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模型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61-89页 |
5.1 相似关系及材料属性的确定 | 第62-63页 |
5.1.1 相似关系的确定 | 第62页 |
5.1.2 确定材料属性 | 第62-63页 |
5.2 材性试验及模型尺寸 | 第63-64页 |
5.2.1 材性试验 | 第63页 |
5.2.2 模型尺寸的确定 | 第63-64页 |
5.3 衬砌的制作 | 第64-66页 |
5.4 模型箱的设计以及断层错动的实现 | 第66-69页 |
5.4.1 模型箱的设计 | 第66-67页 |
5.4.2 模型箱制作 | 第67-68页 |
5.4.3 断层错动的实现 | 第68-69页 |
5.5 测量参数的选择及测点布置 | 第69-70页 |
5.6 模型打筑 | 第70-72页 |
5.7 模型养护 | 第72-73页 |
5.8 试验加载与试验工况 | 第73-75页 |
5.8.1 试验加载 | 第73-74页 |
5.8.2 试验工况 | 第74-75页 |
5.9 内窥镜与运动相机的安装 | 第75-77页 |
5.9.1 内窥镜的安装 | 第75-76页 |
5.9.2 运动相机的安装 | 第76-77页 |
5.10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7-86页 |
5.10.1 试验现象与分析 | 第77-81页 |
5.10.2 应变分析 | 第81-83页 |
5.10.3 衬砌的破坏形态分析 | 第83-84页 |
5.10.4 破坏荷载分析 | 第84页 |
5.10.5 相似材料的模拟效果评价 | 第84-85页 |
5.10.6 模型箱错动装置效果评价 | 第85-86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