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飞秒激光烧蚀硅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激光加工与分子动力学方法介绍第10-11页
        1.2.1 分子动力学的发展历程第10-11页
        1.2.2 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应用第11页
    1.3 分子动力学模拟激光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激光加工进展第12页
        1.3.2 国内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激光加工进展第12-13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4页
第2章 飞秒激光与单晶硅的相互作用模型第14-26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分子动力学适用范围第14-15页
    2.3 飞秒激光与硅的能量耦合方式第15-16页
        2.3.1 双温模型第15-16页
        2.3.2 传统分子动力学耦合方式第16页
    2.4 势能函数的选择及相互作用力的推导第16-22页
        2.4.1 势能函数的选择第17-19页
        2.4.2 相互作用力的推导第19-22页
    2.5 元胞索引法和邻近链表法第22-24页
        2.5.1 二体力的计算第22-24页
        2.5.2 三体力的计算第24页
    2.6 无量纲化第24-25页
    2.7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第26-33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程序流程和程序断电保护第26-27页
    3.3 重要子程序介绍第27-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硅的平衡态模拟第33-46页
    4.1 引言第33页
    4.2 初始位置排布第33-37页
        4.2.1 Si(100)晶体结构第34-36页
        4.2.2 Si(111)晶体结构第36-37页
    4.3 确定模拟系统粒子初始速度第37-38页
    4.4 速度算法第38-40页
        4.4.1 Verlet 算法第38-39页
        4.4.2 精度更高的 Adams 速度算法第39-40页
    4.5 周期性边界条件与最近镜像方法第40-41页
    4.6 建立材料底部热浴模型第41-42页
    4.7 模拟系综的选择第42-43页
    4.8 时间步长选择与结果验证第43-45页
    4.9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飞秒激光烧蚀现象第46-62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初始条件第46-47页
    5.3 烧蚀现象第47-48页
    5.4 激光光斑完全覆盖材料表面第48-52页
    5.5 激光光斑小于烧蚀材料的表面的面积第52-57页
    5.6 水导激光提高材料的加工质量第57-61页
    5.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季相景观变化研究
下一篇:风电波动特性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