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二.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研究目标 | 第15-19页 |
| 三. 材料分析、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 第19-24页 |
| 第一章 关于煤田范围的地质学调查 | 第24-42页 |
| 1.1 舜耕山岩层倒置现象的发现 | 第25-30页 |
| 1.2 舜耕山及上窑矿区向斜构造的揭示 | 第30-34页 |
| 1.3 “大淮南煤田”概念的提出 | 第34-37页 |
| 1.4 “大淮南盆地”概念的最终确立 | 第37-42页 |
| 第二章 关于煤田储量的勘探研究 | 第42-64页 |
| 2.1 淮南煤田勘探的早期成果 | 第42-47页 |
| 2.2 原有勘探方法的不足 | 第47-50页 |
| 2.3 八公山新煤田的“一钻得煤” | 第50-55页 |
| 2.4 勘探新设备的大量引进与新规范的推广 | 第55-64页 |
| 第三章 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煤田调查与勘探中的体现 | 第64-76页 |
| 3.1 经济地质学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64-68页 |
| 3.2 淮南煤矿早期发展的经济地质学调查 | 第68-71页 |
| 3.3 对谢家荣先生经济地质学思想的考察 | 第71-74页 |
| 3.4 经济地质学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74-76页 |
| 第四章 现代开采技术的起步 | 第76-96页 |
| 4.1 近代新式煤矿的萌芽 | 第76-78页 |
| 4.2 阻碍煤矿发展的因素 | 第78-81页 |
| 4.3 大通煤矿的技术革新 | 第81-88页 |
| 4.4 中兴煤矿的技术援助 | 第88-96页 |
|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黄金十年” | 第96-116页 |
| 5.1 “黄金十年”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 第96-98页 |
| 5.2 新井开采技术和动力设备的改进 | 第98-107页 |
| 5.3 生产效率快速提升带来的新问题 | 第107-109页 |
| 5.4 淮南铁路所解决的煤炭处运难题 | 第109-116页 |
| 第六章 矿工和日本统治下的矿业科技 | 第116-130页 |
| 6.1 日本统治下煤矿技术的总体停滞 | 第116-120页 |
| 6.2 矿工问题和煤矿安全技术的部分改进 | 第120-125页 |
| 6.3 统一管理和设备引进 | 第125-130页 |
| 第七章 战后各项技术的快速提升 | 第130-160页 |
| 7.1 战后全面的矿业恢复计划 | 第130-135页 |
| 7.2 前沿技术的学习与人才的培养 | 第135-142页 |
| 7.3 美援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 第142-150页 |
| 7.4 采煤方法的改进和机械生产的普遍应用 | 第150-156页 |
| 7.5 内战对技术改进的制约 | 第156-160页 |
| 第八章 煤炭深加工技术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早期实践 | 第160-182页 |
| 8.1 早期的淮南煤质分析 | 第160-166页 |
| 8.2 淮南煤炭的炼焦性试验 | 第166-168页 |
| 8.3 淮南合煤法炼焦的确立 | 第168-175页 |
| 8.4 淮南煤炭深加工的优化 | 第175-182页 |
| 结语与思考 | 第182-190页 |
| 一. 淮南煤矿早期发展中的科技革新 | 第182-184页 |
| 二. 淮南矿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 第184-185页 |
| 三. 淮南未来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 第185-190页 |
| 附录 | 第190-196页 |
| 1. 1947 年淮南煤矿各矿区设备表 | 第190-194页 |
| 2. 1948年上海市工业协会限额进口原料调查表 | 第194-1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6-210页 |
| 致谢 | 第210-21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