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追尾厢式货车碰撞相容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追尾碰撞法规 | 第14-15页 |
1.2.4 追尾碰撞相容性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2.1.1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2 K文件 | 第18页 |
2.1.3 单元属性 | 第18-19页 |
2.1.4 材料模型 | 第19页 |
2.1.5 沙漏控制 | 第19-20页 |
2.1.6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0页 |
2.2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20-23页 |
2.2.1 HyperWorks简介 | 第20-22页 |
2.2.2 LS-DYNA简介 | 第22-23页 |
2.3 碰撞相容性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2.3.1 碰撞相容性概述 | 第23-24页 |
2.3.2 碰撞相容性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轿车追尾厢式货车有限元建模 | 第26-35页 |
3.1 轿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3.1.1 模型导入 | 第26页 |
3.1.2 几何清理 | 第26页 |
3.1.3 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3.2 厢式货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3.3 轿车追尾货车仿真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27-33页 |
3.3.1 地面建模 | 第27-28页 |
3.3.2 初速度设置 | 第28页 |
3.3.3 重力加速度设置 | 第28-29页 |
3.3.4 约束和接触设置 | 第29-31页 |
3.3.5 加速度传感器 | 第31-32页 |
3.3.6 计算控制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3.4 轿车追尾货车仿真碰撞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碰撞相容性研究分析 | 第35-60页 |
4.1 100%重叠追尾碰撞相容性分析 | 第35-43页 |
4.1.1 货车后防护离地高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4.1.2 货车后防护厚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 50%重叠追尾碰撞相容性分析 | 第43-50页 |
4.2.1 货车后防护离地高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44-49页 |
4.2.2 货车后防护厚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30%重叠追尾碰撞相容性分析 | 第50-58页 |
4.3.1 货车后防护离地高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2 货车后防护厚度对碰撞相容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