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大数据分析的经济价值评价与过度挖掘风险研究

内容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1章 导论第18-3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8-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8-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大数据发展概览第21-30页
        1.2.1 大数据的技术支持第22-24页
        1.2.2 大数据的应用第24-27页
        1.2.3 大数据政策第27-30页
    1.3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和方法第30-32页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第30-32页
        1.3.2 研究方法第32页
    1.4 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第32-36页
        1.4.1 主要内容第32-33页
        1.4.2 创新工作第33-34页
        1.4.3 不足之处第34-36页
第2章 信息、结构性数据和大数据第36-54页
    2.1 信息第36-43页
        2.1.1 信息的定义第36-37页
        2.1.2 信息的分类第37-39页
        2.1.3 信息的属性第39-41页
        2.1.4 信息和大数据第41-43页
    2.2 数据与统计学第43-46页
        2.2.1 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第43-44页
        2.2.2 基于结构性数据的统计学第44-45页
        2.2.3 统计学和大数据第45-46页
    2.3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第46-47页
        2.3.1 信息传递——从马背到互联网第46页
        2.3.2 产品传递——从集市到电商第46-47页
        2.3.3 资本传递——从亲情到众筹第47页
        2.3.4 人力资本——从体力到脑力第47页
    2.4 大数据与统计学的未来第47-50页
        2.4.1 大数据和统计学的区别和联系第48-49页
        2.4.2 大数据与统计学的未来第49-50页
        2.4.3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思维第50页
    2.5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第50-54页
        2.5.1 数据转换和数据融合第51页
        2.5.2 数据存储和数据清洗第51页
        2.5.3 数据错误识别第51页
        2.5.4 数据安全第51-52页
        2.5.5 能耗问题第52页
        2.5.6 法律法规的健全第52-54页
第3章 大数据的经济价值第54-68页
    3.1 信息的度量第54-55页
    3.2 大数据经济价值的度量方法第55-58页
    3.3 广义和狭义的信息价值评价第58-61页
        3.3.1 狭义的信息价值评价第58-59页
        3.3.2 广义的信息价值评价第59-61页
    3.4 大数据经济价值的新创造第61-62页
    3.5 从贝叶斯分析到大数据第62-65页
        3.5.1 贝叶斯分析第62-63页
        3.5.2 贝叶斯公式第63页
        3.5.3 贝叶斯分析的信息扩展价值第63-65页
    3.6 大数据价值增值案例——精准扶贫第65-68页
第4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风险第68-104页
    4.1 数据挖掘不足和数据挖掘过度第68-72页
        4.1.1 数据挖掘不足第69-70页
        4.1.2 数据挖掘过度第70-72页
    4.2 数据过度挖掘的影响因素第72-88页
        4.2.1 数据第72-76页
        4.2.2 模型第76-86页
        4.2.3 组织结构第86-88页
    4.3 数据过度挖掘的风险第88-101页
        4.3.1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转换风险第88-93页
        4.3.2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推断风险第93-95页
        4.3.3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设定风险第95-99页
        4.3.4 道德风险第99-101页
    4.4 过渡挖掘风险的度量探讨第101-104页
第5章 数据过度挖掘风险防范措施第104-120页
    5.1 技术风险防范第104-109页
        5.1.1 数据风险防范第104-105页
        5.1.2 模型风险防范第105-107页
        5.1.3 应用风险防范第107-109页
    5.2 道德风险防范第109-118页
        5.2.1 激励和监督机制第110-113页
        5.2.2 信誉机制第113-118页
    5.3 决策风险防范第118-120页
第6章 案例分析——以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为例第120-138页
    6.1 信用评级概述第121-124页
        6.1.1 信用评级的历史发展第121-122页
        6.1.2 信用评级的流程和方法第122-124页
    6.2 主权信用评级第124-130页
        6.2.1 主权信用评级的特殊性和影响第125-126页
        6.2.2 主权信用评级的具体说明第126-130页
    6.3 主权信用评级使用的数据信息第130-132页
        6.3.1 主权信用评级使用的数据来源第130页
        6.3.2 主权信用评级做出调整的经验信息第130-131页
        6.3.3 影响主权信用评级的其他非结构性数据因素第131-132页
    6.4 主权信用评级的质疑第132-138页
        6.4.1 主权信用评级的质疑分析第132-133页
        6.4.2 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质疑第133-13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2页
    7.1 研究结论第138-140页
    7.2 研究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8页
后记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系统基准测试和性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准备层及量子阱区生长条件对Si衬底GaN基LED性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