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0-23页 |
1. 有利于消除受教育者逆反心理 | 第20-21页 |
2. 有利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 第21-22页 |
3. 有利于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正确思想行为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23-24页 |
2. 教育力度不够 | 第24页 |
3. 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1. 教育理念陈旧 | 第25-26页 |
2. 教育资源开发不全面 | 第26-30页 |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30-42页 |
(一)发挥教育者隐性教育的作用 | 第30-33页 |
1. 加强教育者榜样示范效应 | 第30-31页 |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第31-33页 |
(二)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作用 | 第33-35页 |
1. 提高学生在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参与度 | 第34页 |
2. 发挥社团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 第34-35页 |
3. 发挥朋辈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35页 |
(三)加强隐性教育的载体建设 | 第35-42页 |
1. 加强课程教育的渗透 | 第36-37页 |
2. 加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 第37-39页 |
3. 拓展其他形式的隐性教育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