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前期研究 | 第10-12页 |
1.2 背景研究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2.1 市场研究 | 第16-24页 |
2.1.1 国外旧衣回收及利用现状(以美国、日本为例) | 第16-18页 |
2.1.2 国内旧衣回收及再利用状况(以上海、北京、香港为例) | 第18-20页 |
2.1.3 国外二手服装消费市场情况 | 第20-21页 |
2.1.4 国内二手服装消费市场情况 | 第21-22页 |
2.1.5 国外旧衣再生设计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2.1.6 国内旧衣再生设计发展情况 | 第23-24页 |
2.2 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2.2.1 国外理论研究情况 | 第24-26页 |
2.2.2 国内理论研究情况 | 第26-27页 |
2.3 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3 市场调查 | 第30-42页 |
3.1 调查思路 | 第30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3.3 调查问卷(见附录 2) | 第30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5 数据录入 | 第31页 |
3.6 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3.7 旧衣堆积情况分析 | 第33-39页 |
3.8 调查对象意向分析 | 第39-42页 |
4 旧衣再生方案研究 | 第42-48页 |
4.1 已有再生方案优化 | 第42-45页 |
4.1.1 与互联网结合 | 第42-43页 |
4.1.2 旧衣品牌效应 | 第43-44页 |
4.1.3 新衣限购政策 | 第44页 |
4.1.4 旧衣分类回收 | 第44-45页 |
4.1.5 为DIY模式的旧衣再生设计建立感性评价体系 | 第45页 |
4.2 基于DIY模式的旧衣再生设计方法研究 | 第45-48页 |
4.2.1 款式的二次设计 | 第45-46页 |
4.2.2 面料的二次设计 | 第46页 |
4.2.3 色彩的二次设计 | 第46-48页 |
5 服装感性评价维度 | 第48-54页 |
5.1 感知的来源与处理过程 | 第48-49页 |
5.1.1 感知的来源 | 第48-49页 |
5.1.2 感知处理过程 | 第49页 |
5.2 服装主观感性评价的维度 | 第49-54页 |
5.2.1 款式 | 第50页 |
5.2.2 材料 | 第50-52页 |
5.2.3 工艺 | 第52-54页 |
6 基于感性工学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 | 第54-62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6.1.1 语义差分法 | 第54页 |
6.1.2 形态分析法 | 第54页 |
6.2 研究流程 | 第54-55页 |
6.3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导入 | 第55-62页 |
6.3.1 建立词汇数据库 | 第55-56页 |
6.3.2 建立样本数据库 | 第56-59页 |
6.3.3 建立词汇评价量表 | 第59页 |
6.3.4 建立设计原理数据库 | 第59-62页 |
7 基于感性工学的旧衣再生设计方法研究与运用 | 第62-72页 |
7.1 研究思路 | 第62页 |
7.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62页 |
7.3 研究内容 | 第62页 |
7.4 词汇数据库建立 | 第62页 |
7.5 旧衣样品搜集与整理 | 第62-63页 |
7.6 词汇评价量表建立 | 第63-65页 |
7.7 再生设计要素提取 | 第65-72页 |
7.7.1 问卷设计(见附录 3) | 第65页 |
7.7.2 款式设计要素分析 | 第65-66页 |
7.7.3 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8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1 | 第78-80页 |
附录 2 | 第80-82页 |
附录 3 | 第82-8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