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表面织构技术 | 第14-19页 |
1.2.1 表面织构概述 | 第14-16页 |
1.2.2 表面织构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2.3 表面织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磨屑分析技术 | 第19-22页 |
1.3.1 磨屑分析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3.2 磨屑的分类及其典型磨屑 | 第20-21页 |
1.3.3 磨屑分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试样制备 | 第24-35页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4-26页 |
2.1.0 表面织构参数的设计 | 第24页 |
2.1.1 摩擦磨损试验设备 | 第24-25页 |
2.1.2 摩擦磨损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2.2 试样的选材与加工 | 第26-28页 |
2.2.1 金属试样的选材与加工 | 第26-27页 |
2.2.2 高分子材料试样的选材与加工 | 第27-28页 |
2.3 金属试样表面织构的制备工艺 | 第28-31页 |
2.4 数据处理与形貌观测方法 | 第31-34页 |
2.4.1 摩擦磨损试验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2.4.2 磨损表面形貌观测方法 | 第33页 |
2.4.3 磨屑采集与形态观测方法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织构化金属-高分子材料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35-40页 |
3.1 织构参数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 E)摩擦系数分析 | 第35-36页 |
3.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 E)磨损率分析 | 第36页 |
3.2 织构参数对聚甲醛POM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1 聚甲醛(POM)摩擦系数分析 | 第36-37页 |
3.2.2 聚甲醛(POM)磨损率分析 | 第37页 |
3.3 织构参数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1 聚醚醚酮(PEEK)摩擦系数分析 | 第37-38页 |
3.3.2 聚醚醚酮(PEEK)磨损率分析 | 第38-39页 |
3.4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讨论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织构化金属-高分子材料摩擦副磨损机理研究 | 第40-62页 |
4.1 织构参数对摩擦副磨损形貌的影响 | 第40-51页 |
4.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磨损形貌分析 | 第40-43页 |
4.1.2 聚甲醛(POM)磨损形貌分析 | 第43-46页 |
4.1.3 聚醚醚酮(PEEK)磨损形貌分析 | 第46-49页 |
4.1.4 磨损后的金属试样表面能谱分析 | 第49-51页 |
4.2 织构参数对磨屑形态的影响 | 第51-57页 |
4.2.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磨屑形态分析 | 第51-53页 |
4.2.2 聚甲醛(POM)磨屑形态的分析 | 第53-55页 |
4.2.3 聚醚醚酮(PEEK)磨屑形态的分析 | 第55-57页 |
4.3 动态过程中织构化金属-高分子材料摩擦副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 | 第57-60页 |
4.3.1 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57-58页 |
4.3.2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4.4 表面织构对摩擦副磨损机理影响分析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