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氮氧化物(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5页 |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1-13页 |
1.1.3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 第13-15页 |
1.2 氮氧化物的控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国外对NO_x 的排放控制 | 第15-16页 |
1.2.2 我国对NO_x 的排放控制 | 第16页 |
1.3 烟气脱硝技术 | 第16-22页 |
1.3.1 烟气脱硝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 第17-18页 |
1.3.3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 | 第18-22页 |
1.4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 | 第22-26页 |
1.4.1 碳纳米管简介 | 第22-24页 |
1.4.2 碳纳米管在催化载体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3 碳纳米管的纯化及表面修饰 | 第25-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5.2 实验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MnO_x/CNTS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35页 |
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8-31页 |
2.1.1 沉淀法 | 第28-29页 |
2.1.2 浸渍法 | 第29-30页 |
2.1.3 离子交换法 | 第30页 |
2.1.4 共混合法 | 第30页 |
2.1.5 溶胶-凝胶法 | 第30页 |
2.1.6 热熔融法 | 第30-31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4页 |
2.2.1 原始碳纳米管 | 第31页 |
2.2.2 混酸氧化法提纯碳纳米管 | 第31-32页 |
2.2.3 催化剂制备过程 | 第32-33页 |
2.2.4 MnO_x/CNTs 催化剂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MnO_x/CNTS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35-43页 |
3.1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35-36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1.2 实验流程图 | 第35-36页 |
3.1.3 实验测试条件 | 第36页 |
3.2 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 | 第36-41页 |
3.2.1 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测试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2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催化剂重量和烟气流速比(W/F)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氧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碳纳米管及催化剂的表征 | 第43-54页 |
4.1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43-48页 |
4.1.1 比表面积(BET) | 第43-45页 |
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页 |
4.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5-46页 |
4.1.4 X 射线衍射(XRD) | 第46-48页 |
4.2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48-53页 |
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 | 第48-51页 |
4.2.2 比表面积(BET)测定结果 | 第51页 |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4.2.4 X 射线衍射结果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果讨论 | 第54-59页 |
5.1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5.1.1 MnO_x 负载量的影响 | 第54页 |
5.1.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页 |
5.2.2 催化剂重量和烟气流速比的影响 | 第55页 |
5.2.3 氧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MnO_x/CNTS 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的机理探讨 | 第56-58页 |
5.3.1 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 的一般机理 | 第56页 |
5.3.2 Mn 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 的机理 | 第56-57页 |
5.3.3 MnO_x/CNTs 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 的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