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论文

SF33900矿用自卸车整车性能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1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1-13页
    1.3 重型电动轮矿用自卸车技术发展趋势第13-15页
        1.3.1 大型化第13-14页
        1.3.2 智能化第14页
        1.3.3 设计方法现代化第14页
        1.3.4 电机牵引交流化第14-15页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5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及其应用软件第17-29页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概况第17-19页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2.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2.2.2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第21-22页
    2.3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值求解第22-25页
    2.4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一般过程第25-26页
    2.5 ADAMS软件介绍第26-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前轮定位参数分析与改进第29-44页
    3.1 前轮定位参数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第29-31页
        3.1.1 主销后倾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3.1.2 主销内倾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第30页
        3.1.3 前轮外倾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1.4 前轮前束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第31页
    3.2 前悬系统的建模及参数设置第31-32页
        3.2.1 前悬系统的建模第31-32页
        3.2.2 前悬系统的参数设置第32页
    3.3 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第32-40页
        3.3.1 保持主销内倾角不变,修改后倾角第33-34页
        3.3.2 保持主销后倾角不变,修改内倾角第34-35页
        3.3.3 综合考虑主销后倾角和内倾角第35-36页
        3.3.4 确定前轮定位参数的方案分析第36-40页
    3.4 前束值与前轮外倾的改进第40-42页
        3.4.1 前轮外倾角取值的分析与验证第40-41页
        3.4.2 前束值与前轮外倾的匹配计算第41页
        3.4.3 前束值与前轮外倾的改进方案的确定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转向系统设计计算及优化第44-56页
    4.1 转向梯形参数的确定第44-45页
    4.2 转向轮的内外轮转角计算第45-47页
        4.2.1 实际内外轮转角的确定第46页
        4.2.2 转向梯形拟定参数的校核第46-47页
    4.3 转向动力缸设计第47-50页
        4.3.1 转向液压缸行程的确定第47页
        4.3.2 转向液压缸最大推力的确定第47-50页
    4.4 对转向系统梯形底角的优化第50-54页
        4.4.1 优化方案第51-53页
        4.4.2 优化结果评价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自卸车动力学分析第56-91页
    5.1 整车建模第56-60页
        5.1.1 整车尺寸参数第56页
        5.1.2 质量特性参数第56页
        5.1.3 各个部件之间约束关系的施加第56-58页
        5.1.4 悬架参数第58-59页
        5.1.5 轮胎参数第59页
        5.1.6 动力学分析路面的建立第59-60页
    5.2 仿真分析第60-90页
        5.2.1 满载时上坡转弯行驶工况第60-64页
        5.2.2 凸台凹坑工况第64-77页
        5.2.3 双移线工况第77-81页
        5.2.4 满载时的稳态回转工况第81-85页
        5.2.5 下坡转弯制动工况第85-90页
    5.3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动载峰值加载下车架的强度分析第91-99页
    6.1 动载峰值下车架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第91-98页
        6.1.1 左凹坑右凸台工况下车架的应力第92-94页
        6.1.2 前凸台后凹坑工况下车架的强度第94-96页
        6.1.3 下坡转弯制动工况下车架强度分析第96-98页
    6.2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填充PVDF/PC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番茄红素微胶囊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