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9-13页 |
(一) 职务犯罪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职务犯罪的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概述 | 第10-11页 |
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概述 | 第11-12页 |
3、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博弈论及其应用 | 第13-23页 |
(一) 博弈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5页 |
(二) 博弈的含义 | 第15-17页 |
(三) 犯罪的博弈解释 | 第17-23页 |
三、职务犯罪中的博弈论分析 | 第23-50页 |
(一) 职务犯罪的博弈模型 | 第23-28页 |
1、职务犯罪博弈的参与人 | 第23-25页 |
2、职务犯罪博弈参与人的约束条件 | 第25-26页 |
3、职务犯罪博弈参与人的策略 | 第26-27页 |
4、职务犯罪博弈参与人的收益函数 | 第27-28页 |
(二) 职务犯罪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28-50页 |
1、寻利人与寻利人的博弈分析 | 第28-30页 |
2、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 第30-36页 |
3、代理人与委托人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 第36-43页 |
4、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第43-47页 |
5、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第47-50页 |
四、我国当前职务犯罪防控政策的检讨与转变 | 第50-56页 |
(一) 我国当前职务犯罪防控政策的检讨 | 第50-52页 |
(二) 我国当前职务犯罪防控政策的转变 | 第52-56页 |
1、通过改变代理人的预期收益建立新的均衡 | 第53-54页 |
2、通过改革直接限制或者改变参与人的行为空间建立新的均衡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