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延边—东宁地区晚中生代浅成热液金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与成矿机理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5-23页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15-22页
        1.1.2 选题依据第22-23页
    1.2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6页
        1.2.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页
        1.2.3 论文依托项目第24-25页
        1.2.4 工作量第25-26页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26-37页
    2.1 区域地层概况和年代学划分第26-31页
        2.1.1 古生代地层第26-29页
        2.1.2 中生代地层及其年代学第29-30页
        2.1.3 新生代地层第30-31页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和年代学格架第31-33页
        2.2.1 古生代晚二叠世侵入岩第31-32页
        2.2.2 中生代侵入岩第32-33页
    2.3 区域构造概况第33-34页
        2.3.1 韧性变形构造第33页
        2.3.2 褶皱构造第33-34页
        2.3.3 区域断裂构造第34页
    2.4 区域构造热事件与地壳演化第34-36页
        2.4.1 古生代地壳演化第35页
        2.4.2 中生代地壳演化第35-36页
        2.4.3 新生代地壳演化第36页
    2.5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和成因类型第36-37页
第3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第37-62页
    3.1 金厂金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第37-45页
        3.1.1 矿体特征第37-39页
        3.1.2 矿石特征第39-41页
        3.1.3 矿石的结构构造第41-42页
        3.1.4 围岩蚀变特征第42-43页
        3.1.5 矿化阶段第43-44页
        3.1.6 金、银矿物种类及赋存状态第44-45页
    3.2 杜荒岭金(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第45-49页
        3.2.1 矿体特征第45-46页
        3.2.2 矿石组成及组构第46-47页
        3.2.3 围岩蚀变和矿化阶段第47-49页
    3.3 九三沟金(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第49-53页
        3.3.1 矿体特征第49-50页
        3.3.2 矿石矿物特征、组构第50-51页
        3.3.3 围岩蚀变和矿化阶段第51-53页
    3.4 小西南岔金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第53-55页
        3.4.1 矿体特征第53-54页
        3.4.2 矿石组成及结构构造第54页
        3.4.3 围岩蚀变和矿化阶段第54-55页
    3.5 农坪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第55-58页
        3.5.1 矿体特征第56页
        3.5.2 矿石组成、组构及成矿期次第56-57页
        3.5.3 围岩蚀变第57-58页
    3.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第58-60页
        3.6.1 实验方法第58页
        3.6.2 实验结果第58-60页
    3.7 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第62-86页
    4.1 研究对象第62页
    4.2 研究方法第62-63页
        4.2.1 显微测温研究第62-63页
        4.2.2 激光拉曼成分研究第63页
        4.2.3 氢氧同位素研究第63页
    4.3 研究结果第63-84页
        4.3.1 流体包裹体类型第63-69页
        4.3.2 显微测温结果第69-79页
        4.3.3 激光拉曼成分测试结果第79-82页
        4.3.4 氢氧同位素结果第82-84页
    4.4 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成矿密切相关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86-94页
    5.1 岩石的地质、岩相学特征第86-87页
    5.2 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87-93页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88-90页
        5.2.2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90-91页
        5.2.3 成矿元素第91-92页
        5.2.4 Sr-Nd-Pb同位素第92-93页
    5.3 小结第93-94页
第6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第94-108页
    6.1 实验方法和实验样品第94页
        6.1.1 锆石测年方法第94页
        6.1.2 ~(40)Ar/~(39)Ar定年方法第94页
    6.2 实验结果第94-107页
        6.2.1 金厂金铜矿床第94-97页
        6.2.2 杜荒岭金(铜)矿床第97-104页
        6.2.3 九三沟金(铜)矿床第104-105页
        6.2.4 农坪铜金矿第105页
        6.2.5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第105-107页
    6.3 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研究第108-120页
    7.1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第108页
    7.2 成矿流体起源、演化与成矿机理研究第108-118页
        7.2.1 初始流体性质与起源第109-111页
        7.2.2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第111-117页
        7.2.3 成矿模式第117-118页
    7.3 成矿预测第118-120页
第8章 结论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3页
图版第133-137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层数据流聚类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面向产品工程化的混合动力客车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