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研究 | 第11-15页 |
2.1 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2.2 细胞核雄性不育体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2.3 光温敏雄性不育体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2.4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体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杂种小麦异交结实机制的研究 | 第15-17页 |
3.1 小麦的开花习性 | 第15页 |
3.2 花药大小,花粉数量及活力 | 第15-16页 |
3.3 柱头外露及柱头活力 | 第16页 |
3.4 颖壳开张角度及持续时间的研究 | 第16-17页 |
4 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的研究 | 第17-29页 |
4.1 CHA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4.1.1 CHA的种类 | 第17页 |
4.1.2 CHA的特点 | 第17页 |
4.1.3 CHA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4.2 外源激素的应用研究 | 第19-20页 |
4.2.1 CHA对小麦穗部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9-20页 |
4.2.2 外源激素的应用研究 | 第20页 |
4.3 采用合理行比播幅的研究 | 第20-22页 |
4.3.1 播幡宽度 | 第20-21页 |
4.3.2 父母本行比配置 | 第21-22页 |
4.4 种植方向的研究 | 第22-23页 |
4.5 花期相遇的研究 | 第23-25页 |
4.5.1 花期相遇的标准 | 第23页 |
4.5.2 花期相遇的预测 | 第23-24页 |
4.5.3 花期相遇的调节 | 第24-25页 |
4.5.3.1 播期调节 | 第24页 |
4.5.3.2 生育期调节 | 第24-25页 |
4.6 播量的研究 | 第25页 |
4.7 人工辅助授粉的研究 | 第25-26页 |
4.8 防杂保纯和纯度鉴定的研究 | 第26-29页 |
4.8.1 防杂保纯、保证种子质量的研究 | 第26-27页 |
4.8.1.1 造成混杂的原因 | 第26页 |
4.8.1.2 防止混杂的措施 | 第26-27页 |
4.8.2 作物种子纯度检验的研究 | 第27-29页 |
4.8.2.1 同功酶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检验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8.2.2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检验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4.8.2.3 DNA电泳技术在种子纯度检验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29-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1.1 行比播幅配置试验 | 第29-30页 |
1.1.1 供试材料及CHA | 第29页 |
1.1.2 试验地及田间管理 | 第29-30页 |
1.1.3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1.2 叶面喷施外源激素试验 | 第30-31页 |
1.2.1 供试材料及药剂 | 第30页 |
1.2.2 试验地及田间管理 | 第30页 |
1.2.3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1.3 杂种小麦纯度鉴定方法改良的试验 | 第31页 |
1.3.1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1.3.2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1.3.3 药剂 | 第31页 |
1.3.4 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2.1 行比播幅的配置 | 第31-36页 |
2.1.1 不父母本行比播幅间异交结实率的方差分析 | 第31-33页 |
2.1.2 不同组合各行异交结实率的方差分析 | 第33-35页 |
2.1.3 父本行数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 第35页 |
2.1.4 异交结实率、制种产量与行比的播幅的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2.2 外源激素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 第36-42页 |
2.2.1 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2 复硝酚钠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 CHA杂种小麦F_1的室内纯度鉴定 | 第42-44页 |
2.3.1 APAGE方法的改良 | 第42-43页 |
2.3.1.1 凝胶配方的改良 | 第42-43页 |
2.3.1.2 催化系统与剥胶方式的改良 | 第43页 |
2.3.1.3 提取剂的改良 | 第43页 |
2.3.1.4 浓缩胶的删除及电压的转换 | 第43页 |
2.3.2 西杂一号醇溶蛋白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43-44页 |
2.3.3 室内“双盲法”鉴定人为混杂 | 第44页 |
2.3.4 田间种植与电泳结果比较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3.1 父母本比例和播幅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 第45页 |
3.2 花粉传播距离与异交结实率 | 第45-46页 |
3.3 父本的有效种植面积 | 第46页 |
3.4 父母本比例同制种产量的关系 | 第46页 |
3.5 外源激素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 电泳中电压和温度的关系 | 第47页 |
3.7 离子强度和pH值 | 第47页 |
3.8 指示剂的选择和电泳时间的确定 | 第47页 |
4 结论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