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伪狂犬病病毒gE糖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第一章 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0-28页
    §1 引言第10-11页
    §2 PRV流行病学与特点第11-12页
    §3 PRV的一般生物学特征第12-14页
    §4 PR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第14-16页
        §4.1 PRV基因组的结构第14-15页
        §4.2 PRV基因组的功能和转录第15-16页
    §5 PRV基因组编码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第16-19页
        §5.1 PRV基因组编码的糖蛋白及其功能第17-18页
            §5.1.1 非必须糖蛋白第17-18页
            §5.1.2 必须糖蛋白第18页
        §5.2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其它主要蛋白及酶类第18-19页
            §5.2.1 其它主要蛋白第18-19页
            §5.2.2 主要酶类第19页
    §6 PRV抗原性与毒力的分子基础第19-21页
        §6.1 PRV的毒力的分子基础第19-20页
        §6.2 PRV抗原性的分子基础第20-21页
    §7 PRV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7.1 PRV基因工程苗的研究第21-24页
            §7.1.1 重组PRV亚单位疫苗第21-22页
            §7.1.2 基因缺失标记疫苗第22-23页
                §7.1.2.1 单基因缺失疫苗第22页
                §7.1.2.2 双/多基因缺失疫苗第22-23页
            §7.1.3 构建病毒活载体重组疫苗第23-24页
                §7.1.3.1 以腺病毒为载体的重组PRV疫苗第23页
                §7.1.3.2 以痘病毒为载体的重组PRV疫苗第23-24页
            §7.1.4 基因疫苗第24页
        §7.2 PRV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第24-27页
            §7.2.1 病原学诊断技术第25-26页
                §7.2.1.1 病毒分离与动物实验第25页
                §7.2.1.2 免疫荧光体染色技术(FA)第25页
                §7.2.1.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第25页
                §7.2.1.4 双抗体夹心ELISA第25-26页
            §7.2.2 血清学诊断技术第26-27页
                §7.2.2.1 对流免疫电泳(CIE)第26页
                §7.2.2.2 微量血清中和试验(MSN)第26页
                §7.2.2.3 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A/RPHI)第26页
                §7.2.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26-27页
            §7.2.3 血清学鉴别ELISA第27页
                §7.2.3.1 gE-ELISA第27页
                §7.2.3.2 gG-ELISA第27-28页
                §7.2.3.3 gC-ELISA第28-27页
    §8 结束语第27-28页
第二章 伪狂犬病病毒SE糖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真核表达质粒构建第28-44页
    §1 材料第29-30页
        §1.1 病毒第29页
        §1.2 细胞第29页
        §1.3 菌株和质粒载体第29页
        §1.4 主要试剂第29页
        §1.5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 方法第30-39页
        §2.1 病毒增殖第30页
        §2.2 病毒的纯化第30页
        §2.3 PRV-MinA株DNA的提取第30页
        §2.4 PRV-MinA株gE基因的PCR扩增第30-31页
            §2.4.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30页
            §2.4.2 gE基因的PCR扩增第30-31页
        §2.5 PCR产物的纯化第31页
        §2.6 扩增产物的酶切第31页
        §2.7 酶切产物的纯化第31页
        §2.8 克隆载体质粒的制备第31-32页
            §2.8.1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第31-32页
            §2.8.2 克隆载体质粒的制备第32页
        §2.9 克隆载体质粒的酶切第32-33页
        §2.10 酶切产物的纯化第33页
        §2.11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质粒的连接反应第33-34页
        §2.12 连接产物转化E.coli.JM109细菌感受态第34页
        §2.13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第34页
        §2.14 重组质粒的酶切分析鉴定第34页
            §2.14.1 EcoRI+BamHI双酶切鉴定第34页
            §2.14.2 SmaI酶切鉴定第34页
        §2.15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第34-35页
        §2.16 gE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第35页
        §2.17 转移载体质粒的构建第35-36页
            §2.17.1 pUgE重组质粒和杆状病毒转座质粒pFastBaclEcoRI+BamHI酶切第35-36页
            §2.17.2 EcoRI+BamHI酶切产物的回收与转移载体pFastBac-gE的连接第36页
            §2.17.3 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gE的构建第36页
        §2.18 重组Bacmid的构建与鉴定第36-37页
            §2.18.1 Bacmid的构建第36-37页
            §2.18.2 rBacmid-gE的PCR鉴定第37页
                §2.18.2.1 扩增引物及模板DNA的准备第37页
                §2.18.2.2 PCR鉴定第37页
        §2.19 rBacmid-gE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取重组病毒第37-39页
            §2.19.1 sf9昆虫细胞的培养第37-38页
                §2.19.1.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与使用第37-38页
                §2.19.1.2 细胞培养第38页
            §2.19.2 重组病毒的获取与保存第38页
            §2.19.3 rAcV-Bac-gE的PCR鉴定第38-39页
                §2.19.3.1 模板的制备与引物设计第38页
                §2.19.3.2 rAcV-Bac-gE的PCR扩增第38-39页
    §3 结果第39-42页
        §3.1 PRV-gE基因的PCR扩增第39页
        §3.2 PRV-gE基因重组质粒的筛选第39页
        §3.3 PRV-gE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第39-40页
        §3.4 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gE的筛选及鉴定第40页
        §3.5 重组Bacmid的获取及PCR鉴定第40-41页
        §3.6 重组病毒rAcV-Bac-gE的获取及PCR鉴定第41-42页
    §4 讨论第42-44页
        §4.1 关于扩增条件的探讨第42页
        §4.2 序列分析探索第42-43页
        §4.3 有关表达系统选择的探讨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作者简介第53-54页
附图第54-55页
附表第55-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感应电流电阻抗断层成像的数据采集技术
下一篇:杂种小麦高效制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