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起源 | 第7-8页 |
1.1.1 社会文化转型 | 第7-8页 |
1.1.2 对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研究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理论评价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叙事性设计的溯源与时代特征 | 第14-19页 |
2.1 设计的哲学本质 | 第14-15页 |
2.2 叙事性设计兴起的文化渊源 | 第15-18页 |
2.3 美学转向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空间环境设计的叙事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3.1 对人的理解 | 第19-21页 |
3.1.1 从生物性的人走向文化性的人 | 第19-20页 |
3.1.2 人的需求的对层次性 | 第20-21页 |
3.2 叙事理论 | 第21-22页 |
3.2.1 叙事的含义 | 第21-22页 |
3.2.2 叙事理论的发展 | 第22页 |
3.3 空间环境设计与叙事 | 第22-26页 |
3.3.1 对空间叙事的理解 | 第22-24页 |
3.3.2 叙事空间的要素组成 | 第24-25页 |
3.3.3 叙事与符号 | 第25-26页 |
3.4 心理体验 | 第26-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空间叙事设计的语言分析 | 第28-39页 |
4.1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的语言载体 | 第29-34页 |
4.1.1 材料语言 | 第29-31页 |
4.1.2 形式语言 | 第31-32页 |
4.1.3 物理环境语言 | 第32-34页 |
4.2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的语言的“虚”与“实” | 第34-36页 |
4.2.1 物质层面的“虚”与“实” | 第34-35页 |
4.2.2 非物质层面的“虚”与“实” | 第35-36页 |
4.3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的语言的修辞手法 | 第36-38页 |
4.3.1 对比 | 第36页 |
4.3.2 省略 | 第36-37页 |
4.3.3 重复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的结构呈现 | 第39-52页 |
5.1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主题的确立 | 第39-43页 |
5.1.1 主题的统领原则 | 第39-40页 |
5.1.2 当代设计—主题的不确定性 | 第40页 |
5.1.3 当代设计主题的趋势 | 第40-43页 |
5.2 空间环境叙事性设计情节的编排 | 第43-50页 |
5.2.1 空间情节的含义 | 第43页 |
5.2.2 空间情节中的“起”、“承”、“转”、“合” | 第43-44页 |
5.2.3 空间的线性情节的编排 | 第44-47页 |
5.2.4 空间的非线性情节的编排 | 第47-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