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高压实验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高压物理学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高压物理的发展简介 | 第13-14页 |
·高压下新材料的合成 | 第14-16页 |
·超硬材料的高压合成 | 第14页 |
·压力诱导的超导现象及高温超导体的高温高压合成 | 第14-15页 |
·地球深部物质的合成 | 第15页 |
·高压下非晶材料的制备 | 第15-16页 |
·快速增压制备非晶材料的原理 | 第16-18页 |
·制备原理 | 第16-17页 |
·本实验室快速增压压机的前期工作 | 第17-18页 |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8-22页 |
·Bridgman对顶压砧内加热方式的改进 | 第18-19页 |
·快速增压法制备热稳定性的块体金属玻璃Nd_(60)Cu_(20)Al_(10)Ni_(10) | 第19-20页 |
·快速增压法制备大块聚醚醚酮(PEEK) | 第20-21页 |
·快压制备的聚醚醚酮机械性能的研究 | 第21页 |
·三种有机分子晶体快速增压凝固行为初探 | 第21-22页 |
·本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43页 |
·快速增压实验技术 | 第24-31页 |
·快速增压的发展和应用 | 第24-25页 |
·本实验室快速增压实验设备 | 第25-31页 |
·高压模具简述 | 第31-34页 |
·活塞圆筒装置 | 第31-32页 |
·Bridgman对顶压砧 | 第32-34页 |
·BRIDGMAN对顶压砧上叶蜡石封垫预烧工艺与内加热方式的改进 | 第34-42页 |
·叶蜡石封垫焙烧工艺对其高压下使用性能的影响 | 第34-39页 |
·内加热实验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快速增压制备高热稳定性块体金属玻璃ND_(60)CU_(20)AL_(10)NI_(10)的研究 | 第43-59页 |
·金属玻璃的简述 | 第43-48页 |
·金属玻璃的研究背景 | 第43-44页 |
·金属玻璃的性能和应用 | 第44页 |
·金属玻璃的制备方法 | 第44-46页 |
·金属玻璃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 | 第46-48页 |
·高热稳定性块体金属玻璃ND_(60)CU_(20)AL_(10)NI_(10)的快压制备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实验装置及制备过程 | 第49-5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高压对金属玻璃Tg的影响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超大块全非晶聚醚醚酮的快速增压制备 | 第59-77页 |
·引言 | 第59-61页 |
·聚醚醚酮的概述 | 第59-60页 |
·研究背景 | 第60-61页 |
·聚醚醚酮高压熔点的测量 | 第61-66页 |
·实验装置和过程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快速增压制备大块非晶聚醚醚酮 | 第66-76页 |
·实验装置及过程 | 第66-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对非晶材料玻璃形成能力的重新认识 | 第71-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快压制备的非晶聚醚醚酮的优异性能 | 第77-97页 |
·研究背景 | 第77-79页 |
·高聚物的机械性能检测方法简介 | 第77-79页 |
·本章的研究目的 | 第79页 |
·实验方法和过程 | 第79-8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79-80页 |
·摩擦磨损检测 | 第80-82页 |
·拉伸与冲击实验 | 第82-84页 |
·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拉伸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冲击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92页 |
·拉伸和冲击对结晶的影响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三种有机分子晶体快速增压凝固行为初探 | 第97-105页 |
·引言 | 第97-100页 |
·研究背景 | 第97-98页 |
·有机化合物的概述 | 第98页 |
·萘、二苯甲酮和葡萄糖的简述 | 第98-100页 |
·实验装置与过程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讨论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03-10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03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