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中国本土化的生态建筑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中国的概况第10页
        1.1.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10页
        1.1.3 地球对生态建筑的需求第10页
        1.1.4 生态建筑对本土文化的需求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4页
        1.3.1 国内研究动态第11-12页
        1.3.2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4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中国本土化的生态建筑研究第15-3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5-22页
        2.1.1 地域性建筑第15页
            2.1.1.1 地域性建筑定义第15页
        2.1.2 中国传统建筑第15-17页
            2.1.2.1 定义概述第15-16页
            2.1.2.2 发展历程第16页
            2.1.2.3 特征第16-17页
            2.1.2.4 本土化元素提取第17页
        2.1.3 生态建筑第17-19页
            2.1.3.1 定义概述第17-19页
            2.1.3.2 发展历程第19页
            2.1.3.3 发展方向第19页
        2.1.4 本土化的生态建筑第19-22页
            2.1.4.1 定义第19-20页
            2.1.4.2 中国本土化生态建筑的发展历程第20-21页
            2.1.4.3 本土化特征第21-22页
    2.2 中国本土化生态建筑相关研究第22-35页
        2.2.1 本土化生态建筑种类第22页
            2.2.1.1 按使用功能分类第22页
            2.2.1.2 按规模和数量分类第22页
            2.2.1.3 按层数和高度分类第22页
            2.2.1.4 按感官信息分类第22页
            2.2.1.5 按技术应用分类第22页
        2.2.2 影响本土化生态建筑的要素第22-24页
            2.2.2.1 自然环境第23页
            2.2.2.3 材料第23页
            2.2.2.4 技术条件第23页
            2.2.2.5 使用者要求第23-24页
            2.2.2.6 地域文化第24页
            2.2.2.7 经济水平第24页
        2.2.3 中国本土化生态建筑特征第24-35页
            2.2.3.1 人性化第24-25页
            2.2.3.2 生态化第25-27页
            2.2.3.3 节能排减第27-29页
            2.2.3.4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第29-31页
            2.2.3.5 生态技术第31页
            2.2.3.6 环保性第31页
            2.2.3.7 本土化第31-33页
            2.2.3.8 可持续性第33-34页
            2.2.3.9 统一性第34-35页
第三章 相关基本理论依据第35-42页
    3.1 城市生态学与本土化生态建筑设计第35页
    3.2 生态建筑学第35-36页
    3.3 建筑美学第36-37页
    3.4 建筑心理学第37页
    3.5 建筑风水学第37-38页
    3.6 解构主义与本土化生态建筑第38页
    3.7 中国本土化生态建筑与经济第38-39页
    3.8 设计原则第39-42页
        3.8.1 强调因地制宜,尊重本土环境第39页
        3.8.2 运用自然材料,优化生存环境第39-40页
        3.8.3 开发适宜技术,创造生态建筑第40页
        3.8.4 提炼优秀元素,展现本土文化第40-41页
        3.8.5 使用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消费第41页
        3.8.6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第41-42页
第四章 中国本土化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第42-54页
    4.1 前期分析第42-43页
        4.1.1 现场勘查第42页
        4.1.2 场地分析第42页
        4.1.3 资料调查第42-43页
    4.2 理念确定第43页
    4.3 构建方案第43-44页
        4.3.1 草图构思第43页
        4.3.2 多方案比较第43-44页
        4.3.3 确定方案第44页
    4.4 深化方案第44-53页
        4.4.1 本土化生态建筑造型设计第44-46页
            4.4.1.1 原则第44-45页
            4.4.1.2 方法第45-46页
        4.4.2 本土化生态建筑的空间设计第46-47页
            4.4.2.1 外部空间对应内部空间第46-47页
            4.4.2.2 生态结构照应本土形式第47页
        4.4.3 本土化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光和色彩的运用第47-49页
            4.4.3.1 光的运用第47页
            4.4.3.2 色彩的运用第47-49页
        4.4.4 本土化生态建筑设计中材料选择与运用第49-52页
            4.4.4.1 新型材料的本土化构建第49页
            4.4.4.2 传统材料的本土化构建第49-52页
            4.4.4.3 材料重构方式与方法第52页
        4.4.5 本土化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技术运用第52-53页
            4.4.5.1 使用适宜技术第52-53页
            4.4.5.2 材料与新技术结合第53页
    4.5 完善方案第53-54页
第五章 对本土化生态建筑的再思考第54-59页
    5.1 中国本土化的生态建筑现状分析第54-56页
        5.1.1 现状第54页
        5.1.2 局限性第54-56页
            5.1.2.1 热烈理论与冷淡反响第54页
            5.1.2.2 长官意志与业主口味第54-55页
            5.1.2.3 传统思想与形式本位第55页
            5.1.2.4 创新能力与复制捷径第55页
            5.1.2.5 艺术优先与技术滞后第55-56页
    5.2 未来中国本土化的生态建筑前瞻第56-59页
        5.2.1 本土化生态建筑的造型演变来自本土形态认知的理解第56-57页
        5.2.2 本土化生态建筑形式追求新功能第57页
        5.2.3 本土化生态建筑形态智能化第57-59页
第六章 总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 作品集第62-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葫芦岛文化博物馆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记录仪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