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序言第11-14页
1 引言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页
        1.2.2 现实意义第15页
    1.3 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第15-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逻辑框架第16-18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8-28页
    2.1 关于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2.1.1 战略联盟理论第18-20页
        2.1.2 协同创新理论第20-21页
    2.2 人力资源相关的理论方法第21-25页
        2.2.1 沟通理论第21-23页
        2.2.2 激励理论第23-25页
    2.3 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献综述第25-28页
        2.3.1 国内研究综述第25-26页
        2.3.2 国外研究综述第26-27页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7-28页
3 国内外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分析第28-39页
    3.1 国外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第28-33页
        3.1.1 美国模式第28-30页
        3.1.2 德国模式第30-31页
        3.1.3 日本模式第31-32页
        3.1.4 韩国模式第32-33页
    3.2 我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分析第33-36页
        3.2.1 政府指令型模式第33页
        3.2.2 政府推动型模式第33-34页
        3.2.3 高校主导型模式第34页
        3.2.4 企业主导型模式第34-36页
    3.3 启示第36-39页
        3.3.1 国外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36-37页
        3.3.2 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3.3.3 是否存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第38-39页
4 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优化第39-52页
    4.1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和功能实现第39-44页
        4.1.1 要素分析第39-42页
        4.1.2 功能实现第42-44页
    4.2 校企人才资源的特征及合作主体间的关系第44-46页
        4.2.1 校企人才资源的特征第44-45页
        4.2.2 合作主体间的关系第45-46页
    4.3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第46-49页
        4.3.1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定义与功能第47-48页
        4.3.2 搭建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目标及原则第48-49页
    4.4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结构分析及运行模式第49-52页
        4.4.1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第49-50页
        4.4.2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第50-52页
5 人力资源视角下校企人才战略联盟运行的基本保障第52-59页
    5.1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沟通研究第52-55页
        5.1.1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沟通内涵第52-53页
        5.1.2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沟通的影响因素第53页
        5.1.3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沟通机制第53-55页
    5.2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激励研究第55-59页
        5.2.1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激励内涵第55-56页
        5.2.2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激励需求第56-57页
        5.2.3 校企人才战略联盟的激励方法第57-59页
6 结论及展望第59-61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60页
    6.3 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4-6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禁带特性的周期点阵夹芯板减振隔声性能研究与芯体设计
下一篇:T医药公司医学部经理层工作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