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历史意义 | 第12页 |
2、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3、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页 |
3、对研究综述的总结 | 第19-20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延安时期 | 第20页 |
2、纯洁与纯洁性 | 第20-21页 |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界定 | 第21-22页 |
4、纯洁性与先进性的关系 | 第22-23页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3页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唯物辩证法 | 第24页 |
2、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 | 第24页 |
3、文献法 | 第24页 |
4、系统分析法 | 第24-26页 |
一、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理论渊源 | 第26-30页 |
(一) 马恩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经典论述 | 第26-28页 |
1、注重思想纯洁和先进 | 第26-27页 |
2、重视组织方面的纯洁 | 第27页 |
3、重视政党作风的纯洁 | 第27-28页 |
(二) 列宁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经典论述 | 第28-30页 |
1、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 | 第28页 |
2、注重党员的思想教育 | 第28-29页 |
3、重视群众的力量 | 第29页 |
4、严惩腐败分子 | 第29-30页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背景 | 第30-35页 |
(一) 延安时期之前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30-32页 |
1、1921至1928年党对纯洁性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30-31页 |
2、中央苏区时期党对纯洁性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31-32页 |
(二) 延安时期党着重进行纯洁性建设的原因 | 第32-35页 |
1、外部原因: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 第32-33页 |
2、内部原因:党建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33-35页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内容 | 第35-42页 |
(一) 延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发展过程 | 第35-36页 |
1、初步探索 | 第35页 |
2、全面展开 | 第35-36页 |
3、基本成熟 | 第36页 |
(二) 延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36-40页 |
1、注重党的思想纯洁 | 第36-38页 |
2、注重党的组织纯洁 | 第38-39页 |
3、注重党的作风纯洁 | 第39-40页 |
(三) 延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显著成效 | 第40-42页 |
1、从形式上到内容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 | 第40页 |
2、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 | 第40-41页 |
3、形成了宝贵的财富—延安精神 | 第41页 |
4、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 第41-42页 |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 第42-48页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42-44页 |
1、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战斗堡垒 | 第42页 |
2、促进了革命年代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 | 第42-43页 |
3、形成了大无畏的革命创业精神 | 第43-44页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当代启示 | 第44-48页 |
1、把纯洁性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 第44-45页 |
2、坚持把思想建党放在突出地位 | 第45页 |
3、坚持作风纯洁,密切联系群众 | 第45-46页 |
4、继承延安精神的优良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 第46-48页 |
五、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