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当前刑法学界对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的争论 | 第9-11页 |
一、二者分属不同的侵犯财产罪类型 | 第9-10页 |
二、二者是否存在竞合现象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司法实践中对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划定 | 第11-15页 |
一、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盗窃罪与诈骗罪判定存在的一些误区 | 第11-12页 |
(一) 将公开骗取还是秘密窃取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 | 第11-12页 |
(二) 根据案件财产数额从一重罪判定 | 第12页 |
二、国外的立法例 | 第12-15页 |
(一) 吸收或牵连说 | 第12-13页 |
(二) 主要手段说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 | 第15-26页 |
一、处分行为的实施主体 | 第16-18页 |
(一) 处分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处分能力 | 第16-17页 |
(二) 处分主体是否具有处分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权限 | 第17-18页 |
二、处分人是否具有处分意思表示 | 第18-20页 |
(一) 民法上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 | 第18-19页 |
(二) 处分意思是否必要学说解析 | 第19-20页 |
(三) 两则案例比较分析 | 第20页 |
三、处分人对于处分的认识程度 | 第20-23页 |
(一) 认识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 第20-22页 |
(二) 认识要区分开载体和实体 | 第22-23页 |
四、处分行为的原由和客体 | 第23-24页 |
(一) 处分行为的原由 | 第23页 |
(二) 行为的客体是否是具有财产性价值的权利 | 第23-24页 |
五、处分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与处分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 | 第26-28页 |
一、被害人意志违背性 | 第26-27页 |
二、被害人的主观过错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