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本文主要观点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内部审计监督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监督中的重要地位 | 第15-22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的分析 | 第15-18页 |
(一) 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 | 第15-16页 |
(二)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 第16-18页 |
二、内部审计在对董事审计监督中的意义 | 第18-22页 |
(一) 国家审计、出资人审计和社会审计对董事监督的缺陷 | 第18-20页 |
(二) 内部审计在董事审计监督中的重要地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国有独资公司现行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单一的审计机构与国有独资公司内部多层次代理关系的矛盾 | 第22-23页 |
二、现行内部审计制度在董事约束方面存在空白 | 第23-24页 |
三、相关规定未能有效弥补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对《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评价 | 第24页 |
四、试点中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职责界限不清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对董事审计监督的合理性 | 第26-34页 |
一、保证审计监督链条的完整性 | 第26-27页 |
二、监事会享有审计职权是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一) 强化监事会职能是国有独资公司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二) 立法例和司法实践表明监事会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强调审计职能 | 第28-29页 |
三、监事会可以实现独立董事的预设功能 | 第29-31页 |
四、现行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有利条件 | 第31-34页 |
(一) 监事会的报告制度 | 第31-32页 |
(二) 监事会的建议制度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对董事审计监督的制度设计 | 第34-44页 |
一、审计主体 | 第35页 |
二、审计对象 | 第35-37页 |
三、审计职责 | 第37-39页 |
(一) 审计程序的启动 | 第37页 |
(二) 审计决议的做出 | 第37页 |
(三) 审计决议的生效和审计通知 | 第37-38页 |
(四) 聘请社会审计人员 | 第38-39页 |
四、审计内容 | 第39-41页 |
(一) 财务审计 | 第39页 |
(二) 经营决策审计 | 第39-40页 |
(三) 内部控制审计 | 第40页 |
(四) 战略决策审计 | 第40-41页 |
(五) 绩效审计 | 第41页 |
五、审计时点 | 第41-42页 |
六、审计结果的应用 | 第42页 |
七、审计责任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监事会有效行使审计监督权的配套措施 | 第44-50页 |
一、对监事会审计职权行使的监督制度 | 第44-45页 |
(一)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监事会审计的监督 | 第44-45页 |
(二) 被审计人的异议程序(仅针对临时审计) | 第45页 |
二、加强对监事的激励与约束 | 第45-46页 |
三、完善会议制度 | 第46-47页 |
四、完善监事任职制度 | 第47-48页 |
(一) 改革和完善监事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 | 第47-48页 |
(二) 完善对监事的考核管理制度 | 第48页 |
五、完善监事会的监督手段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