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的现状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制度 | 第14-16页 |
一、民事责任 | 第14-15页 |
二、刑事责任 | 第15页 |
三、行政责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 第16-18页 |
一、公司内部责任追究途径 | 第16-18页 |
二、司法追究途径 | 第18页 |
第三节 “实然”与“应然”的偏离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的成因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现行制度成因的分析思路 | 第21-23页 |
一、传统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二、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提供的解释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现行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23-28页 |
一、主体制约:政府主导型国有企业改革 | 第24-25页 |
二、利益集团制约 | 第25-26页 |
三、非正式制度制约 | 第26-27页 |
四、司法制度制约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成因的其他解释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弊端 | 第30-38页 |
第一节 责任追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0-32页 |
一、多层次、双向性委托代理关系 | 第30-31页 |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责任追究中的“委托人失灵”问题 | 第32-34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二、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三、“委托人失灵”问题分析 | 第34页 |
第三节 责任追究中的约束力不足问题 | 第34-36页 |
一、适用情形有限 | 第35页 |
二、“人才双轨制”的存在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责任追究中的“罚而不赔”问题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立法对策: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 第38-57页 |
第一节 问题解决之道: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 第38-42页 |
一、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意义 | 第38-41页 |
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可能性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 第42-52页 |
一、派生诉讼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中的运用 | 第43-46页 |
二、公益诉讼制度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 | 第46-52页 |
第三节 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配套改革 | 第52-56页 |
一、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人事任免制度改革 | 第52-53页 |
二、国有独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第53-54页 |
三、董事民事责任的救济措施 | 第54页 |
四、能动司法与国有独资公司治理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