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亲隐制度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缺失 | 第12-19页 |
一、亲隐制度缺失的弊端 | 第12-16页 |
1. 亲隐制度的缺失有悖人性 | 第12-13页 |
2. 亲隐制度的缺失有违中华民族传统 | 第13页 |
3. 亲隐制度的缺失加剧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 第13-14页 |
4. 亲隐制度缺失使现行法律制度陷入尴尬境地 | 第14-15页 |
5. 亲隐制度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 | 第15页 |
6. 亲隐制度的缺失不利于我国人权发展 | 第15-16页 |
二、亲隐制度缺失的根源 | 第16-19页 |
1. 重整体、轻个体,重阶级性、轻人性 | 第16-17页 |
2. 重义务、轻权利,重公权、轻私权 | 第17-18页 |
3. 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手段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亲隐制度是中华传统法律制度的精华 | 第19-25页 |
一、亲亲相隐与亲隐制度 | 第19-22页 |
1. 亲亲相隐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2. 亲隐制度的渊源 | 第20-22页 |
3. 亲亲相隐与亲隐制度、亲属相犯、亲属相讼 | 第22页 |
二、亲隐制度的研究与扬弃 | 第22-25页 |
1. 我国亲隐制度从理论到实用的研究 | 第22-23页 |
2. 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必经途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亲隐制度与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 | 第25-30页 |
一、亲隐制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典中的体现 | 第25-26页 |
二、亲隐制度与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26-28页 |
三、亲隐特权与沉默权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亲隐制度的价值 | 第30-39页 |
一、亲隐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30-32页 |
1. 有利于证据制度的完善 | 第30-31页 |
2. 有利于实现司法审判的价值目标 | 第31页 |
3. 亲隐制度更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 第31-32页 |
4. 亲隐制度有利于民主法治 | 第32页 |
二、亲隐制度的伦理价值 | 第32-35页 |
1. 伦理道德是法律实施的精神支柱 | 第33-34页 |
2. 亲隐制度可以使法律和伦理矛盾在冲突中得以两全 | 第34-35页 |
3. 亲隐制度利于加强道德建设 | 第35页 |
三、亲隐制度的社会历史价值 | 第35-37页 |
1. 维护了国家的政治和法治秩序 | 第36页 |
2. 促进了亲属间的血缘亲情、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 第36-37页 |
3. 限制了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 | 第37页 |
四、亲隐制度的经济价值 | 第37-39页 |
1. 处罚亲隐行为不具有不可避免性 | 第37-38页 |
2. 亲隐制度能够获得长远的经济价值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亲隐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39-43页 |
一、对亲隐制度适用范围的界定 | 第39-40页 |
1. 对亲隐主体的确定 | 第39页 |
2. 适用犯罪形式 | 第39-40页 |
二、构建亲隐制度的内容 | 第40-41页 |
1. 适用原则 | 第40页 |
2. 亲属享有特别拒证权 | 第40页 |
3. 亲属犯包庇、窝藏、伪证罪的,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 第40-41页 |
4. 例外情况 | 第41页 |
三、构建亲隐制度的程序 | 第41-43页 |
1. 告知和申请程序 | 第41-42页 |
2. 审核程序 | 第42页 |
3. 救济程序 | 第42页 |
4. 放弃亲隐特权的程序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页 |